宋朝流行女儿厚嫁 苏辙为了女儿背了一身债
宋代嫁女的辛酸与无奈:厚嫁之风背后的故事
在宋代,每当提及嫁妆,人们总会联想到那浓厚的传统风气。这是一个时代,不仅民间百姓对女儿的嫁妆极为重视,连皇宫贵族也为此头疼不已。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故事的宋代,探寻厚嫁背后的深层含义。
宋代文官的俸禄虽高,但在嫁女之事上,却常常捉襟见肘。许多读书人,尽管官职显赫、俸禄丰厚,足以养活全家并有余力购置田产,但当面临嫁女的重任时,却往往力不从心。史籍中记载,有的家庭为了嫁女,甚至不得不卖掉田地和房产,背负一生的债务。
苏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共有五个女儿,为了嫁女,不仅卖掉了家中肥沃的田地,连唯一的宅子也拱手让人。晚年的苏辙,每每提及此事,总是满腹辛酸。他的哥哥苏轼,也曾在侄女的出嫁上,为了彰显家族的面子,不惜借钱给侄女置办丰厚的嫁妆。
皇族的嫁女之事,同样令人头疼。皇子娶妻的预算,远远低于公主们的嫁妆,甚至不及百分之一。皇族中的赵王,虽然地位显赫,但面对几个女儿的嫁妆问题,也时常感到压力山大,甚至不得不向官员们借钱。宋神宗也是如此,为嫁女之事头疼不已。
那么,为何宋代会如此追求厚嫁呢?在宋代,女人的嫁妆直接关系到她在夫家的地位。嫁妆越丰富,女人在夫家的地位就越高。社会的攀比风气也是导致嫁妆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如果百姓的女儿出嫁,嫁妆不如邻居的女儿多,就会遭到耻笑。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女儿的嫁妆带去了夫家,但夫家并没有这批嫁妆的所有权。这在宋朝的法律中有明确规定。即使家族分家,女儿的嫁妆仍然归女儿所有;如果女儿去世,嫁妆也必须归还娘家。这样的法律规定,也使得家长们更加看重女儿的嫁妆,希望为女儿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代的厚嫁之风,不仅让家长们头疼不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皇族贵族,都在为女儿的嫁妆而努力。这也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爱意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在夫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宋代嫁女的辛酸与无奈背后,是父母对子女的无尽关爱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