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家人卦:葬经翼篇七 :四兽砂水
葬经翼篇七:四兽砂水
在风水学说中,四兽象征着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穴场的关系。当真正的龙脉在穴后活动,接受人之安葬,呈现一种有情态时,我们称之为元武垂头。相反,如果穴后山体高昂,拒绝安葬,则为拒尸。穴内与内堂水流与外水交汇,在穴前萦绕流连,如朱雀翔舞,反之则是朱雀腾去。贴身左右的二山,被称为青龙与白虎,因为它们护卫着穴场,不让风吹散气场。它们环抱有情,高低相称,不压迫、不逃散,呈现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状态。反之,则为衔尸、嫉主。关键在于它们对穴场展现驯顺之情,不对主山有所欺压,这是它们作为护卫的职责所在。
至于砂(穴前后左右的山),那些负责引导水流汇入的内山,必须面向穴内,无论远近,都被视为有情。远朝和穴的前后左右的山,以真实的面向作为融结气脉的证明,没有破碎、尖射、凶顽的形态。背面的形态与正面的相反,如果背面厚实,则正面显得薄弱;如果背面粗犷,则正面秀美;背面挺直则前面湾环。山的秀美与水的流动是相互关联的。砂和水的形态相互呼应,预示着吉凶的征兆。
葬经翼篇六:分龙
高山突然崛起,成为地域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祖山。群峰横出,各有其气势的长短。当其他山峰随趋之时,它却能独特地展开并受到周围山峰的拱护,这就是大龙脉的主干。有时分支气势减弱,有时再次抽生出支脉,这都是分龙的开始。分出的支脉需要各自成为独立的个体,再抽的支脉则需展现出特定的面貌。同时观察分龙之初的态势及护卫的山峰,可以判断其是否得到水的滋养和局的配合。前人强调起家需依赖好的公婆山,正是此意。
葬经翼篇五:峡论
峡是祖山龙脉主干在行走过程中的特定环节,由两山相夹而成。这里必然是断伏的,旁有山相夹迎送。干龙经过此处必从正中出去而得正气。其低伏时贴近大地,挺拔时直插云霄。水流左右环绕,山势回转,形势含蓄回环。这里可建州邑,平原千里可建王者之宅,气势奔腾不息如山陵叠嶂,可做为镇守一方的将种的宅坟。
葬经翼篇四:穴病
在深邃的山脉之中,有一处神秘的穴位世界。这里的穴位有的健康,有的则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缺陷。它们就像是山体的脉搏,蕴藏着天地的生机。那些存在问题的穴位,就如同残疾之人,尽管拥有形体,却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有一种穴位叫做“贯顶穴”,仿佛山峰被压抑,山顶瘪缩,山峰的精髓无法显现。上面混沌不清,下面又怎能有所作为呢?还有一种叫做“折臂穴”,青龙白虎二山面对穴山而凹陷,无法抵挡外界的风寒,导致内部生机流失。
另外还有“破面穴”,山体虽然看似端庄,但穴场却被破坏,如同波澜壮阔的伤痕,皮开肉裂,生气无法附着。而“坠足穴”则是气脉从山脚侵入,压迫星峰,使生气无法舒展。“绷面穴”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紧绷的气氛,脉理横生,生气无法凝聚。
还有一种被称为“饱肚穴”的穴位,它粗犷如簸箕,圆如榧子,扁如瓜形,上下一团混乱,尽管有突出的圆形形状,但却无法展现其真正的价值。“割脚穴”则受到水流冲击,把穴脚扫割掉,生气荡然无存。“漏腮穴”则是穴前蝉翼砂无法包裹穴场,龙虎山折边,水流无法汇聚在小明堂。
除此之外,还有虎蹲、龙踞等形态各异的穴位。这些特殊的穴位形态要求我们在寻找时更加谨慎。例如,“虎蹲”是白虎山昂头蹲踞的反势形态,“龙踞”则是青龙山高踞斜出不拱抱相向的象征。而那些鬼山、朝山等更是需要我们仔细辨别。
在探寻这些穴位时,我们首先要分清向背,观察其精细之处。在确认主干之后,再寻求其主从关系。只有四面都有精态,才能确保分与合的准确性。各种形势齐备后,山水自然会朝向吉穴。从分龙到入穴,山水交汇,由大到小,由外到里。直至人首动气,小明堂分合分明。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生气,避免风、蚁、水三种祸害的侵袭。
怪穴的形态千变万化,无法用常规的方法完全描述。学者需用心体会其中的精髓。例如,“摇拳穴”,穴星虽然端正,中间却有空洞,或者结于左侧,或者结于右侧。结穴的一侧必然细嫩,或者捻颈,或者伏断再昂起。到头必有动气之地,动气前必定有小明堂作为标识。若摇拳又兼具没骨之状,那么就需要观察石纹左右相交中间有土的地方才是真穴所在。寻找穴位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正是这些未知和神秘使得这一过程更加引人入胜和充满成就感。
沙水必尽,拱穴只为应案相向。那些深入水底的穴位,犹如杨公所云,也可能隐藏在深潭之中。此等穴位,必然是石脉透下,聚水于湖海平洼之地,龙脉再次昂起,星辰不论大小,必有上好土色石纹相交,这是证佐分明的迹象。窝钳、乳突、鸡心、鱼胞等天然动气,方显真穴之状。
更有穴影光者,如太阴金星,整齐圆扁,面上或急或满,无动气之处。前有余气圆晕,便是影光。或是得水一边有微动处,扦挂角穴,或正中取魄穴,必有小明堂及应案为真。
穴有仰瓦之法,背后仰瓦之形多以有乳为真,鬼星托乐为准。大地亦有此法,但区别于来势尊贵独特,罗城宽阔而已。还有一些特殊的穴形如拖枪形、将军踏形等,都是余气不住之状。同一理也。
对于穴的聚集之处,缠护龙虎周回紧密,其气必聚于顶。除小明堂外则以局为重要考量因素。同时需要入穴细嫩且藏风不露为佳。对于后龙近处无辍如蜂腰鹤膝状及辏地跌断者,则无法形成此种局势。需慎之又慎!
脱龙就局之穴尤为独特。来龙虽大但抛踪闪迹,穿田度水在一侧。初看似与大龙无关但从细处观察大龙卸下伏起再起的形态可寻得真穴。如新建伯王公祖地便是典型例证。此外四空穴、皮穴等各有特色需结合具体地形地势及龙脉走势综合判断。
还有一种被称为仰瓦的穴,葬法中提到“两金扛一水,穴在软中裁”。天财星(体方顶平的山峰)的形状都是仰瓦状,即穴场后的“玄武”位两边高中间低。这种情况以有乳穴之形为真穴,并以有鬼星乐托星为标准。大地中也有这种穴法,其区别只在于龙脉的来势厚重突出,罗城阔大而已。
有些穴形如拖枪形、将军踏形,都是余气不停驻的例子。常说的“元武嘴长高处点,三脚金星顶上扦”,都是指的同一种情况。
有一种称为上聚的穴,青龙白虎紧密围护,气必定聚集在穴顶部。除了小明堂,还有外洋大明堂构成的形局。入穴应细腻,藏风不露为佳。如果后龙近处没有衍生出细小的山峦,如蜂腰鹤膝的形状,以及接地跌断的,就一定没有结穴。误用这种方法会导致败绝,因此应非常慎重。
下聚的穴则是后龙没有跌断地,或入穴气急,或穴星面形扁大,穴中出现弓弦棱角状等特征。
取穴的要点是,低而不沉,平而不脱,四边山高但不压迫小水,朝山案山要相称。
还有一种穴叫脱龙就局,龙脉来势虽大,但其踪迹隐露抛闪。比如新建伯王公的祖地,大丰山正面卸下,数里内都是平地而没有山脊,但在平田中突起的小土垄上落穴,有窝界龙之水在远方。
四空的穴则是龙脉从一角进入,头偏斜倚靠受气,四个正面都是空的,四个边角有山照应。如姚江邵氏柳家澳的祖地就是这种情况。必须是龙脉来得真确,呈现出灵动的气象,形局气势完整清秀,四周山拱护。
还有一穴叫皮的。木星开大口,呈乳穴或发水泡之形,有微茫水隐约可见而不能明确辨认的,大多属于皮穴。因为木是从皮生出气来的,所以木星入穴土也不厚,墓穴不宜大和深。
葬的核心是藏聚生气。能藏聚则精气融和凝聚,温暖无风、无水冲、无蚁虫侵扰。即使有怪穴,也不外乎动气。以小明堂及应案鬼乐的配应原则去探索验证。众人为我所用就能成为主人;作为别人的侍卫则成为奴仆。穴星的山形应该在大人手处落穴,动气应该小且润嫩小巧而忌粗大老拙。这是求穴的重要法则。
能领悟这些精髓,就能随其千变万化而灵活应用。以往的大师们尚想从实践中获得精义,更何况后来学习者呢?各家穴法都有独特之处值得借鉴以开阔眼界、增加见识。但真正能在这些法则之外有所创新的寥寥无几。只有有心人才能领悟真正的精髓。大师可以教授规制法度但不能给予智巧。因此前人才感叹五百年中或许只有一人能真正精通明堂穴法。
《葬经翼篇二察形》中提到,“势来形止”是指全气之地适合安葬。“势”即来龙,“形”即穴星。势要顺畅来龙活泼;形要稳重沉静下来。《经》还提到“过水所以止来龙”,“外气横行”,都是为了强调“止”。
穴星形态千变万化但大体与人形相似虽然大小、高下、肥瘠、俯仰、正侧等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形态可归纳为圆、扁、直、曲、方、凹六体。明白其形态后还需寻求其气之所钟才能真正找到适合的穴位。风水学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深信葬地之选择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本次的论述以深厚的风水理论为依托,深入解读了如何寻找风水宝地。
山体本静,龙脉宜动。动则阳气生,生气聚。《经》言:“葬者,乘生气也。”那些风水大师更是隐晦地表达,通过寻找金龙是否活跃来判断穴位的好坏。龙脉从左来,气从右聚;从右来,气从左聚。寻找穴位需看血脉认踪迹。龙脉正来之处,穴位往往偏闪;龙脉偏来之地,穴位则多正结。正如梧桐叶上生偏子,杨柳枝头出正心。
何为乘金、相水、穴土、印木?简而言之,五行之中,圆为金,曲为水,直为木。真穴必有圆动之处。窝钳之圆在顶,乳之圆在下,突之圆在中。若窝钳之中有突泡,乳突之上复有窝钳,则为罗纹土宿,即少阴少阳之穴。这些精妙细致的穴位特点需要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除了这些特点外,还需注意水城的堂局大势。堂局是藏风聚气之地,需有宽阔的明堂和小明堂。近案龙虎鬼乐等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情感联系。如果堂局平正开阔、左右砂水环抱适中、星体风水和谐统一,那么穴位就在其中了。小明堂内回首望穴星相时,于圆扁直曲方中相配合即是真穴。此时如果穴前微茫水合处能容纳一人平卧,那就更为理想了。古人说水证明堂堂证穴者就是这个道理。小明堂内的穴星顶相十分重要,需要在窝钳乳突等形态中找到动气所在。如果有近案有情或者砂水凶恶皆消的情形则是神藏煞没的神穴。还有如逆盘向里或龙尽倒钩的情形需要特殊处理以适应地形变化多端的特点。
对于骑龙而言大体上倒顺横侧四种势法都需要遵循星辰端秀、穴情合法等原则找到穴位所在。顺骑龙之法关键在于龙脊处山须开面再出细星如过峡关穴前小明堂宽平而不散乱水流去数十里必合方为真穴所在。倒骑龙则多结于龙将尽处倒望来龙结穴元武须开大面垂头须细嫩小明堂近案夹耳一如前法求之近身枝脚通应抱回大水倒合会于后方为妙若捍门收住罗城水口俱须紧密交互为上左顺侧骑右顺侧骑左倒侧骑右倒侧骑四法各得其所灵活应用自有天地玄机在其中也体现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总之求穴大法在于得水为先得水之后方能藏风聚气形成一个优良的风水环境以造福子孙后代造福一方百姓这也是风水学的核心理念所在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愿天下求穴者皆能得其要领造福子孙!文中还强调了面对复杂地形变化多端时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断方能得出精准结论体现了风水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奥秘!从这篇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探索穴星之奥秘:形貌、生气与格局的洞察之旅
穴星,宛如人的形貌,千变万化,各具风采。尽管其大小、高低、肥瘦、俯仰、正侧面貌各异,但若我们尝试对其形貌进行分类,大抵可以归纳为圆、扁、直、曲、方、凹六科基本形体。这些形体的变化无穷,不合一定体式的便不是真正的穴星。
山体静态,而穴则需寻求其动态,因为动即属阳,阳即生气。《葬经》所言“葬,乘生气也”,即此意也。地理先生将其隐语化为“先看金龙动不动”。龙来方向虽定,但其气却在左右两侧流动,因此穴位应在气之所在处寻找。犹如梧桐结实在叶之偏旁,杨柳花开在枝头正中,穴位之所在往往出人意料。
《葬经》进一步提到“乘金,相水,穴土,印木”。这是以五行分类,圆形的为金,曲线的为水,直形的为木。真正的穴位必有圆动之处,窝穴、钳穴、乳穴、突穴各有其圆形所在。若在窝钳之中还有泡突之形,在乳突之上还有窝钳之态,则称为“罗纹土族”,亦即少阴少阳之穴。
何为“相水”?具有特定形态的穴相,左右两边必有微茫水曲回环抱相交于穴前小明堂内。这种形态被后人形象地称为虾须、蟹眼、金鱼等。“印木”则指微茫水外的蝉翼沙两片,隐约间形成两股力量夹穴前迫使得微茫水交汇于小明堂内。若非目光敏锐,洞察巨细,难以察觉。
具备上述三种形体特征的还需满足“五土四备”与裁肪切玉之土的条件。若是石头山泥土墓穴则取法“四备”,泥土山石头墓穴则求取于“裁肪切玉”。若四种征象俱全,中间必有暖气即火。这是寻找龙穴的关键法则。观察穴的大势在于水城的规模格局,而详细判断则以小明堂为依据。考察山水情态,看水流弯曲环绕之地便是富有情态之处。下砂应面朝穴,这就是所谓的“得水”。明堂的格局也很重要,需左右山水相环抱的适中之处。从对面眺望过来,整个格局相配之地自然独特出众。
观察穴前小明堂微茫水交汇之处,可容一人躺卧。前人以水验证明堂,明堂验证穴便是此意。从小明堂内回望穴星顶的形态,只要符合圆、扁、直、方、凹中的任何一种即为证明。穴星表面若有窝穴、钳穴等任何一项勃发生气即是真穴。近案有情态或有砂水的凶恶形态在穴中消失即为“神藏煞没”。青龙白虎的驾驭以及龙脉的横来横受都有特定的验证方法。对于大龙脉尽头的山形尖薄、格局气势分散之地容易受到风吹水劫,不能落结龙穴,此时应向山的腰脊部位寻求真穴。
真龙穴位,领悟葬经智慧
在风水宝地的探寻中,若不在腰部结穴,那一定是骑龙的取法。无论是腰结还是骑龙,目的都是寻找周围山势端整清秀、穴位形态合乎法度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纵横之间富于情态,穴山形局之内的水流都能对穴产生积极影响。骑龙的地形多样,倒、顺、侧、横四种势态是其主要形式。
在龙的脊背部位结穴时,需要开阔的山势,然后呈现出细嫩柔知的景象。穴星要呈现出经过两山相夹处的情状,小明堂宽阔平坦,水流平缓。即使有水流去也应该正面朝向内里,枝脚呈现出抱回之势。相向着穴的两旁要有夹耳山守护。这就是顺骑龙法的精髓。
倒骑龙法则多把穴结在龙脉将尽之处,回过头来望着来龙结穴。元武的山势要十分开阔,而且山势渐渐向穴场垂近。从小明堂去审视夹耳山的配合,方法如同顺骑龙一样;靠近穴场的技脚山全部应该呈现回抱之势。罗城水口都应该十分严整周密,水口以水交汇为上。侧骑的形势中,穴要偏向一边,也应看龙脉来向的左右而决定。
葬经的核心在于藏蓄生气。墓穴是山水相交、阴阳相融和凝注的地方,是情所集中的所在。为了乘得生气,需要确保阳气聚结处无风、蚁、水三者侵蚀骸体的忧患。山水交会的地方之所以特别有情,是因为它们能够凝聚天地之气。如果我们能够领悟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对察形的道理也就大体上领悟超过一半了。
再来看《葬经翼篇一原势》中的智慧。山有疏导的特性,其气刚劲;江河有流动的特性,其气柔弱。刚柔相济,形成大地的变化过程和规则。五岳四渎能够节制和疏导天地之气。古时的疱牺氏仰观天象,仰察地理,探寻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气的升降变化莫测,如同潜龙跃出,不可预知。然而在其始发之际,必有形势相伴。《经》曰:“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如马之驰,如水之波,形近而势远,形小而势大。
审势之法在于寻求气势的走向,追求其来而不去、大而不小、强而不弱、异而不常、专而不分、逆而不顺的境界。气的积聚形成形体,其状有火之锐、水之波、木之直、金之圆、土之方。五体皆备之处,气至盛矣。
伏而再发的气势,由粗出精,刚中柔也。上势伏藏,升降有序,侍卫严密,水分旁达,相顾为关。其纵驰千里,其横跨州郡。川源回环重复,情与地势偕行,蓄气为江湖,固气为尾闾。如此九重之势,矫如万马奔腾,浩渺不可穷尽。
善于观山水者,审长短知旺衰;善辩衰旺者,问源之水远近阔狭知山力大小。兼能鉴气辩色,因吉凶卜休咎,则精粗毕举,无有遁情。从地势之始末、向背、长短出发,不出户庭而可得方域之概貌,千里河山尽在掌握之中矣。在龙脉的起源之地,一种独特的气势自然涌现。《葬经》曾深刻阐述道:“龙气蜿蜒伸展,起伏千里,即为势;而龙气在百尺之内聚结,则形成形。”此经又提到,“势如骏马奔腾,如水波动荡”,它奔涌而来,聚结藏蓄。而形则是近在眼前的龙气,势则是更为深远的龙气,形的格局相对较小,而势的格局则更为宏大。
如何观察和判断这种势呢?应设法让龙气自然展现而不愿让其离去,追求其宏大而非微小,寻求其强劲而非柔弱,追求其独特而非平凡。更要注意避免其分散,使其集中并朝向有利方向。
气聚集成形体,有五种形态:火形尖锐,水形波曲,木形耸直,金形圆满,土形方正。若这五种形态兼备,则气最旺盛。
龙脉在第二次发动时更显精良,由粗犷变为精细,展现出刚中之柔的特性。而最高级别的隐伏之势,其升降规律有序,形态严整,水流恰当分布,呼应如关塞。这种气势顺直伸展,可驰骋千里,横贯众多州郡。其经过之地,地势回环往复,和谐协调,汇聚成江湖以积蓄气势,最终流入大海以保持其旺盛之势。这种势深远如九重天,强健如奔腾的万马,浩渺无际。
《葬经》中言:“审察穴山的法则,以审察势为最难。”此言确实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善于观察山水的人,只需观察其长短便能判断气势的强弱。善于辨别山水强弱的人,通过辨识水流发源的远近阔狭,就能知道山的力量大小。再加上鉴别气势、辨明颜色、预知吉凶祸福的能力,就能使精华与粗秕尽显无遗。要探究其原因,就要全面观察、衡量其各个方面,这样即使不出远门也能知道整个地区的概貌。在指点之间、扫视之际,千里河山都被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