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玄学” 玄学介绍
玄学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曹魏正始年间,经过西晋元康年间的发展,最终在永嘉年间得以完成。这种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主要思潮,因此也常被称为“魏晋玄学”。
在魏晋时期,社会背景充满了动荡与纷争。统治阶级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思想工具来适应这种复杂的局面,既需要防范农民革命再起,又要应对政治舞台上的权利争夺。繁琐的经学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形势,强调精神性的“无”的玄学应运而生。玄学以“贵无”为核心思想,认为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神秘的“无”。这个“无”是精神性的东西,神通广大,能产生一切,又主宰一切。很显然,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在政治上,“贵无”论主张“无为”,或曰“自然”。玄学家们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老百姓也应无为而处。他们试图通过一种顺时应变的处世之道,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同时也维护腐朽的门阀地主统治。玄学家们还将“无为”作为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的重要论点,认为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这种融合了儒道思想的新体系反映了魏晋玄学的特点。
玄学还推重“三玄”,即道家名着《老子》、《庄子》和儒家经典《周易》,是儒道之说并蓄的结果。这使得玄学相比两汉时期的单纯儒家说教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在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前后,玄学因其能帮助人们逃避现实、明哲保身而具有“清谈”的特色。玄学家们口锋犀利,内容玄远,极力不涉人事,这使得清谈之风在魏晋上层社会弥漫开来。他们过的是腐朽的声色犬马生活,却标榜“清高”,以参与俗务为耻,以无所事事为荣。
玄学家们还千方百计为门阀地主的腐化生活进行粉饰,宣传一种既享有庙堂之上的尊荣,又有山林隐士的美名的“圣人”。玄学的“虚无”、“无为”之说毕竟是一种欺骗人民的唯心主义说教,尤其发展到后来,更直接为门阀地主腐朽统治辩护,其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玄学虽然在打破经学对思想界的禁锢方面起过一定作用,但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尤其在后期更是直接为腐朽的门阀地主阶级服务。魏晋时期也有不少进步的思想家站出来反对玄学的谬论和清谈的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