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人墨客们的特殊嗜好:喜欢逛逛青楼
在晚唐时期,青楼成为了诗人们笔下的常客,这些场所不仅被诗化了,连其中的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诗意。以一首诗为例,描述了诗人在大腿上题词的情状:
慈恩塔下,那的玉腿如同亲泥般滑腻,引发诗人灵感。博陵崔氏在金陵腿上留下的题字,仿佛成为了与诗意的完美结合。据说,这种风气连外国姑娘都有所效仿,从那位唐妓处学来请作家题词的喜好。
青楼,在唐代文学中,往往被誉为仙境般的存在。以著名小说《游仙窟》为例,其中详细叙述了主人公在仙窟(即青楼)中的经历,与两位的戏谑、挑逗,都写得极为生动,才华横溢。即便在描写肉体交欢的段落,也极力将其诗化,临别时的伤感更是如同慨叹人生的聚散无常。
到了宋词的时代,词这种文学形式与青楼的关系更为密切。宋词比唐诗更真实地描绘了和客人们的心理情感,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他们曲折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词作如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秦观的“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都充分表达了人之常情。许多人偏爱宋词,恐怕就在于其更好地表达了人之常情,把青楼诗化得温馨可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楼文化也经历了种种变化。到了元朝,作家们的社会地位与不相上下,诗化青楼之作表现出更多元化的情感。一方面,有些人把青楼写成淫冶放荡之所,借以抚慰或发泄自己不平衡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有人反映青楼的黑暗面,写的不幸和反抗。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青楼开始涌入许多暴发户的款爷和金钱交易。这使得青楼的环境变得复杂,诗化的美好形象也多少受到了玷污。尽管如此,《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娘子、《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等角色仍然展现出人间真情和可爱的一面。但像《金瓶梅》中所写的那些角色,却是青楼里的败类。青楼里出现了许多帮闲无赖,欺内瞒外,使得整个环境变得乌烟瘴气。
这样的现实诗化或许是对青楼形象的一种破坏,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真实的反映,不能让青楼总是保持那种朦胧美好的形象。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青楼应该展现出其真实的一面。无论如何,青楼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丰富多彩的形象和故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