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永乐和嘉靖对安南的政策完全不同 是什
自古以来,边疆问题一直是复杂且敏感的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尤为突出。以中国与越南的历史纠葛为例,越南虽倾慕中华文化,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却时常发生摩擦。越南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尽管经历过多次征伐,但由于成本效益考量,大多时候只要对方臣服,便不再追究。在靖难时期,越南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由王族统治的越南,遭到手下大臣的背叛,陈氏王族遭到大规模屠杀,边境更是受到不断的骚扰,甚至连一些小国也未能幸免。永乐大帝朱棣面对这样的局面,内心无比苦恼。国内刚刚经历一场大战,边境又生事端。面对陈氏后裔和占城国王的求助,他不得不插手此事。
朱棣严厉斥责了黎氏父子的行为,并称其为国家的罪人。越南方面听到这个消息后,担心明朝出兵讨伐,于是主动表示悔过,并愿意迎回陈氏后裔重新掌权。永乐皇帝决定派兵护送陈氏后裔回国,然而却遭到了黎氏父子的埋伏,陈氏后裔及五千大军全部遇难。
这一消息传回明朝朝廷后,朱棣大怒,决定出兵80万大军南下为王室和军士复仇。不久之后,越南全境被明朝攻陷,黎氏父子逃亡海外。当地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国王,当地人选择投降,明朝于是设立“交趾布政司”来管理这个国家。
尽管越南人仰慕中华文化,但他们并不愿意成为中国的郡县。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他们不断反抗,使明朝军队疲于应对。永乐皇帝去世后,继任者选择从越南撤军,不再愿意做这笔赔本的买卖。历史记载,明朝每年在越南的军费高达300万两白银,而最高年收入才7万两,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尽管在明朝统治下,越南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但越南人对明朝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他们的历史书中描述那段时期为“北寇凶残,南民困屈”,将那段历史视为屈辱历史,没有任何感激之情。一百多年后的1537年,越南再次发生叛乱,他们请求明朝出兵,并交出户籍名册名义上纳入中国版图。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和平与和谐需要在双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次的统治中,越南仍由越南人自己管理,只是每年向中国纳贡一次作为象征性的表示。这样的安排为两国都保留了一分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