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通用航空 吁市场牵引型号创新
近日,中国航空学会组织业内专家对通用航空产业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开出了一系列推动通航发展的创新“药方”。此次研讨的核心在于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通航飞机型号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通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似乎总是“慢半拍”。与美国的通航产业相比,中国在通航机场数量、运营航空器数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通航发力太晚了。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尽管中国的通航产业涵盖了航空制造、飞行试验、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但在生产服务、社会服务以及消费服务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强调,通航飞行器研发制造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新需求,创造新业态。他认为,通航发展与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此,林左鸣呼吁加快研发适用于航空物流配送的多用途固定翼飞机,以满足点对点“鲜活快递”等航空物流的新需求。
专家们在调研中发现,政策支持是通航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十四五”规划对通航产业的明确支持,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的通航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专家预测,中国的通航时代即将到来,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让通航产业在中国实现“入乡随俗”,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强调,要找到一条能盈利能发展的模式,确保产品成功、市场成功和商业成功。湖南郴州市作为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已经具备了发展通航产业的良好基础。湖南翔龙等企业的创新实践也为通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通航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专家们呼吁,应该着眼国内技术、市场空间和基础成本,研发最实用、最可靠的通航飞行器,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通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通航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的支持下、市场的引导下以及技术的推动下,通航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专家们的研究和也将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