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骅唐代煮盐遗址千年前手工制盐技艺

天下奇闻 2025-07-26 09:48www.178959.com奇闻奇事

日前,在河北黄骅市的一隅,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一处唐代煮盐遗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意外发现了两口深藏于地的盐井,它们连同现场的其他制盐遗迹,如卤水沟、摊场、淋卤坑以及盐灶等,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制盐流程。这宛如一幅千年前的手工制盐画卷,在时光的流转中重现风采。

这两口新发现的盐井位于遗址的东北部,井口直径约2.5米。井壁由条形砖砌成,经过岁月的洗礼和草木灰的沾染,砖面已经变成了深黑色。在井口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草木灰和红黏土堆积物。而在井底,他们发现了部分残存的木架和苇织物,这些物证为我们揭示了千年前的制盐技艺。至此,这处遗址已经发现了三口盐井。

据考古人员深入后介绍,这些盐井都是唐代的遗迹,它们的建造年代可能有所不同,但都紧密相连。这些盐井建在近海地下卤水丰富的地方,主要目的是汲取地下卤水,为煮盐作坊提供必要的生产原料。这些大口径盐井的发现,表明在唐代,制盐的规模和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结合现场发现的制盐遗迹,考古专家推测其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四步。从盐井中提取出地下卤水,然后通过卤水沟引导至刮卤摊场。刮卤摊场是由草木灰铺成的,卤水与草木灰发生化学反应,经过日晒,就结成了盐土。接着,把盐土刮起放进淋卤坑进行淋滤,得到含盐量更高的卤水溶液。将淋滤和沉淀的卤水转移到盐灶边的储卤坑中,再进行煎煮,就得到了我们熟知的食盐。

对此深有研究的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考古系教授王青表示,黄骅唐代煮盐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淋煎法传统制盐工艺。与此前在山东北部沿海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煮盐遗址相比,黄骅的唐代煮盐遗址反映的工艺更为先进。例如,盐井变得更大更深,摊场也更加坚硬平整,煮盐用的盐盘也升级为金属盘,这标志着唐代煮盐工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黄骅是唐代长芦盐的主产地之一,盐业生产历史悠久。这次发现的唐代煮盐遗址位于渤海西岸、黄骅市羊二庄镇东部,面积近1500平方米,距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镇遗址约2.5公里。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制盐工艺及盐业发展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仿佛穿越时空,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手工制盐的技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一起古代文明的奥秘!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59.com 奇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奇事,奇闻怪谈,奇秀网,奇闻异事,灵异事件,未解之谜,猎奇八卦,历史解密,科学探索,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