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穿衣有讲究!亲王郡王以外不穿黑狐皮
近日,网络上关于官员服饰着装的讨论如火如荼,引发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而这一切,在清代同样是个热门话题。
清代,官员的服饰着装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官员的正式服饰包括花翎、礼帽、帽顶、袍褂、补服、皮裘、朝珠、靴子等,每一级别的官员都有相应的服饰,不得随意更改。这些服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对官员品级的明确标识。
在清代,黄马褂是官员服饰中的佼佼者。明黄色和金黄色的黄马褂,是官员地位和功业的象征。皇帝对于有功的大臣和将士,常有“赏给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的奖励。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区别却大不相同。
除了黄马褂,清朝官员的裘皮大衣也分外讲究。亲王郡王之外的官员一律不准穿用黑狐皮,每一品级的官员所能穿用的裘皮大衣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清朝的等级制度,也是官员们的必修课。穿错了不仅让人笑话,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清朝的某些高官因为手里有钱,难免在服饰上显摆。比如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他的顶戴上价值连城。而当时的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立山,拥有365挂朝珠,每挂都价值千银。这些珍贵的朝珠和其他名贵裘皮大衣,对于凭借俸禄收入的清代官员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清代也有节俭的官员,他们过着清苦的生活,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已使他们头疼,更不用说是购置高档服饰了。这些官员的朝靴样式并无严格规定,多数以黑缎为质料。在清代前期,方头靴子流行,而后期则流行尖头靴子。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皇帝并不注重官员的服饰,他更关注官员的品行能力。即便官员的服饰破旧不堪,只要品行出众,在他眼里就是能干的大臣。
清代官员的服饰着装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更是官员们品行和地位的象征。虽然有些高官会追求奢华的服饰,但也有许多官员注重品行,过着简朴的生活。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官员们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职责和使命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