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后糜芳、傅士仁为何投降东吴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战火在“襄樊之战”中熊熊燃烧,英勇的关羽挥兵北伐,震撼了整个华夏。在这历史的漩涡中,一段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故事正在上演。
曾经,读《三国演义》时,最让人痛心的时刻便是关羽偷袭荆州时的失利。傅士仁、糜芳的投降,让关羽失去了退路,最终在麦城遗憾败走,惨遭不幸。那么,糜芳和傅士仁的最终命运究竟如何?他们真的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被凌迟处死了吗?
糜芳和傅士仁,是刘备集团早期的得力干将。他们跟随刘备的时间久远,从刘备起兵之时便一直忠诚相伴。傅士仁来自幽州广阳郡,与刘备同乡,而糜芳则出自徐州豪商家族,兄妹二人对刘备忠心耿耿,给予了巨大的帮助。糜芳的哥哥糜竺,更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糜芳和傅士仁却没有完成供给军资的任务。关羽的严厉批评使他们心生恐惧,最终选择了投降东吴。他们的背叛,对关羽和荆州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直接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关于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后的命运,《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与史书记载有所不同。据史书记载,刘备并未因他们的投降而愤怒地将其凌迟处死。没有气节的降将,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轻视。糜芳的投降行为也受到了吴人的鄙视。
麋芳在东吴的生活并不如意。一次,他乘船出行时遇到了虞翻,对方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糜芳投降行为的讽刺。而黄武二年的一次战斗中,麋芳跟随孙权征伐并获胜,但这也并不能改变他投降者的身份。至于傅士仁,史书中对他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估计投降后他的命运并不如意。
在绵竹关帝庙前出土的三尊石像中,有蜀汉三叛——糜竺、傅士仁等人的名字。这也许是后世对糜芳、傅士仁的评判:他们虽然最终得以善终,但在最危难的时刻选择背叛刘备,终究难以逃脱千古骂名。而糜竺,作为他们的同僚和朋友,在蜀汉的困境中坚守忠诚,却在他们的背叛中感到羞愧和抑郁,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这段历史故事让人深感痛惜,也让人深思忠诚与背叛的选择。关羽、糜芳、傅士仁等人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传奇,更是人性的写照。在权力的游戏和战争的残酷面前,人们的选择和命运往往充满了无奈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