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德关系不太可能战略性严重脱轨
德国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执政协定发布,其中令人瞩目地提到了中国达12次。这份协定以“伙伴、竞争及制度对手”来定义对华关系,充分展现了其在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这份文件中,被明确提及,指出欧盟一中政策框架下支持民主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新疆和香港事务也成为焦点话题。
随着默克尔总理即将在12月初离任,社民党主席朔尔茨将出任新的德国联邦总理。新的体系被称为“红绿灯”,部长席位将由三大党派共同占据。其中,绿党女领导人贝尔伯克极有可能担任外交部长一职。贝尔伯克一直以来主张对华强硬路线,并倡导跨大西洋协商对华政策。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德关系似乎将迎来一个过渡性的摩擦期。我们不应忽视默克尔总理长期以来的稳健对华路线背后的深层原因。十四年前,她率先在欧洲国家领导人中接触,此举虽一度严重恶化了中德关系,但她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她开始构建德国务实的对华关系,并对欧盟的对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显然,今天的中国已比十多年前更加强大,一个建设性的中德关系对德国社会的福祉至关重要。对于德国新来说,这一现实是他们无法回避的。
中方在面对德国新可能在对华问题上表现出的强势姿态时,应保持冷静并展现从容应对的智慧。我们要有信心认为德国新在对华问题上不会走得太远,并在这一判断下对德方的具体言行进行准确分析。
我们要积极塑造中德关系的大局,对德方的不当言行绝不姑息,敢于斗争,既要立威也要立规矩。尽管德国新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声音和动作,但中德关系的整体稳定性是有保障的。毕竟,德国的国家利益不会让他们选择与中国对抗。而且,“红绿灯”的强硬言论在实际的对华政策执行中很可能会打折扣。
尽管德国的意识形态中可能存在一些敌视中国的元素,整个西方社会亦是如此,但他们与中国的“主战场”将是舆论战。中国需要习惯与美西方的舆论战,在掰扯中既不吃亏让步,也不动气难受。
最终,不管德国新执政团队如何表态,中国都将保持塑造中德关系的更多主动。因为我们希望中德保持良好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长期保持几率远大于其遭受严重破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