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为何却反以为荣的去泰山
为何明清两代皇帝未踏足泰山?背后隐藏的是宋真宗留下的尴尬历史烙印,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跟随奇闻网菜谱宝网一同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
在古代帝王的世界里,至高无上的荣誉繁多,而对于文武百官来说,封禅泰山无疑是最为神圣的一项荣誉。每一代皇帝都渴望在身后留下不朽的功绩,泰山封禅正是他们追求身后名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上,仅有六位皇帝有幸亲临泰山封禅。
那么,怎样的功绩才能赢得泰山封禅的荣誉呢?通常是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帝,如开疆拓土、开创盛世、万国来朝等辉煌成就。自宋真宗之后,泰山封禅的传统似乎被打破。
宋真宗赵恒,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主要来自于《檀渊之盟》。当时北宋虽强,但在北方面临辽国的强大压力。为了求和安稳,北宋与辽国签订了这个盟约,割地赔款,每年向辽国缴纳“岁币”。对于当时的华夏来说,这无疑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宋真宗并不以此为耻,反而引以为荣。他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明智之举,为北宋带来了多年的和平与稳定。自认为功绩卓越的宋真宗,甚至兴冲冲地去泰山封禅。与其他历史上的伟大皇帝相比,他的功绩似乎并不突出。
正因为宋真宗的这一行为,泰山封禅的档次和大大降低。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如那些千古一帝,觉得再去泰山封禅会显得尴尬,与自己的身份不符。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与宋真宗不相上下,甚至更低,因此感到羞耻,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这也是为何自宋真宗之后,无论后来的皇帝如何辉煌,都不再踏足泰山的重要原因。
其实泰山封禅是一种儒家思想下的封建传统。每次皇帝封禅,儒家都会大力倡导,因为封禅思想本就是儒家所提出。从山下到山上的每一个仪式,都由儒家学者主持,这无疑让儒家的名声大涨。对于臣子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公款旅行和聚会的机会;对于百姓来说,皇帝沿途的赏赐也是一大乐趣。对于这样的传统,大家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