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为何会与嬴政结仇?他为何自刎?
樊於期,这位战国末期的将领,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他本为秦国将军,却因一段深沉的恩怨纠葛,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影视剧《大秦赋》中,他因一场宫闱之变被委以重任,坚守章台宫,为嬴政的长子挡下了一场灾难。当嫪毐之乱平息,嬴政归来的时刻,樊於期却消失了。他担心嬴政因冬儿之死而怪罪,选择了畏罪潜逃。
历史中的樊於期,他的命运究竟如何展开?为何在逃离后选择自刎而死?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深入《刺客列传》的深处,会发现荆轲并不是唯一为刺杀秦王嬴政付出生命的人。在荆轲从燕国出发之前,樊於期已经先行一步,献出自己的项上人头。他对历史的贡献,虽被岁月轻轻一笔带过,但他的事迹却让人深感震撼。
《东周列国志》中,樊於期的亮相是在秦王政七年。身为秦将的他和长安君成蟜一起带领大军驻扎屯留。在蒙骜被赵军牵制之际,樊於期向成蟜进言,揭示了嬴政并非真正的骨肉,引发成蟜的叛乱之火。这场叛乱中,樊於期似乎成为了背后的推手。《史记》对于樊於期是否真正怂恿成蟜叛乱并未明确记载,这使得他的历史身份和行动变得扑朔迷离。
有观点认为,樊於期其实就是桓齮。他在秦王政十四年领兵伐赵时被打败,为了自保而叛离秦国,投奔燕国避难。他在燕国的日子并不安稳,《史记》记载他因得罪秦王而逃亡至燕国,秦王政为此怒杀他的家人,悬赏千金和邑万户来购买他的首级。
樊於期在燕国的遭遇,让他与荆轲的命运紧密相连。当荆轲提出以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觐见秦王的见面礼时,燕太子丹犹豫不决。荆轲私下与樊於期见面,向他道出实情。樊於期为了寻找机会向秦王政复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刎而死。
虽然荆轲最终行刺失败,但他与樊於期的牺牲赢得了世人的敬重。樊於期自杀的地方被后人改名为血山,并在此建立了宝塔和法华寺,以纪念这位舍生取义的樊将军。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人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