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先生改当“迁坟顾问”
对于大余县的殡葬改革,许自才作为风水先生的代表,向我们介绍了其背后的故事。去年召集了包括他在内的136位风水先生参加殡葬改革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会。他指出,当地人对风水先生的需求根深蒂固,这并非微电影《风水》中的情节那样简单。尽管推行火葬以缓解土地压力,但在农村地区,这一改革面临巨大阻力。这与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密切相关,其中对风水的信仰便是重要的一环。
关凤华,一位县城的风水先生,他的客厅里挂着一张世界风水文化大会的合照,参会者众多,身着白色大褂,体现了赣州地区对风水的重视。提到祖师爷杨筠松创立的“形势派风水”,关凤华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一传统的尊重。
中国海洋大学的丁凤珠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赣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为风水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大由乡多山地、河流交错的地形,使得人们在建造房屋和墓地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也解释了为何风水在这里有着如此重要的位置。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孝道在这里成为重要的价值观,进一步巩固了风水信仰的地位。当地衍生出的一系列风俗,如修祖坟、建生地等,体现了人们对后代福祉的期望。豪华墓地的修建也加剧了“死人与活人抢地”的现象。
如今,大余县的丧葬过程发生了变化。关凤华等风水先生的工作也随之调整。他们不再是单纯地为客户选择墓地,而是更多地参与到葬礼的策划和执行中。尽管不支持封建迷信,但他们的工作仍然重要。他们帮助人们选择公墓的位置,使得葬礼更加有序和节约土地。
中国科学院的曾雄生研究员认为,在殡葬改革中请风水先生参与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传统观念中,墓地的好坏不仅关乎逝者的安息,更关乎子孙的命运和福祉。风水先生在当地拥有话语权,的这一做法既能减少改革阻力,又能实现集中规划公墓的目的。这一做法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展现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