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潜火队?早于世界几百年的宋朝消防队
潜火队:宋朝的消防先锋
在遥远的1666年,伦敦的熊熊大火让人们见识到了火灾的无情与残酷。这场灾难虽然未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但却留下了饥饿与疾病的阴影。正是这场大火,唤起了人们对消防的重视,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消防队。而在遥远的东方,我国的北宋时期,也有一支专业的消防队伍——潜火队。
回溯至文化繁荣、经济蓬勃的北宋时代,城市人口众多,街道狭窄,店铺林立。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据史书记载,在宋朝那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中,大型火灾频发,几乎每两年便有一次。其中,《玉堂逢辰录》所载的那一场火灾尤为惨烈,烧毁屋舍两千余间,救火而死的竟达1500人。
面对这样的灾难,宋朝高度重视防火灭火工作,并建立了由官方管辖的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在《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得以窥见这支队伍的日常运作。每坊巷三百步左右,就有一所军巡铺屋,铺内配备有五人组成的铺兵队伍。这些铺兵夜间巡逻,随时准备应对小火。而高处所建的望火楼上,更有专门的瞭望兵时刻关注火情。
潜火队的装备在当时堪称先进。铺兵处备有水缸、沙堆、水桶等基础灭火工具。一旦遇到大型火灾,军巡铺会迅速向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报备。潜火队的成员经过专门训练,出警速度极快,即使遇到高官,也可不必避让。这种特权无疑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反应速度。
宋仁宗朝时的一次误会事件更是体现了潜火队的反应之快和当时消防系统的成熟。当时,枢密院副使狄青家举行夜醮仪式,烛光辉煌。望火楼的瞭望兵误以为发生火灾,立即上报。很快一大队潜火兵赶到现场,才发现是一场误会。
救火之时,潜火队成员听从指令,全力以赴。表现优秀者会得到奖赏,未尽全力者则会受到军法的制裁。他们所配备的装备如云梯、唧筒(最早的消防泵)、水囊水袋等,在现代消防中仍是常用设备。这些装备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随着历史的演进,宋朝的消防系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临安官府坊巷每150步便置一军巡铺房,消防官兵数量增加,并规定了报警信号和方法。白天失火用旗帜显示地点,夜晚则用灯火提示,方法简单却更加快捷方便。
宋朝的消防队以其专业化、职业化、完善化在我国消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是我们不能轻视的,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