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结束三国乱世 为何没有千古流芳呢
探索家族终结乱世却未能千古流芳的谜团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家族曾试图终结乱世,却为何未能如诸葛亮般千古流芳?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哪个职位最为危险?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也不是东宫太子或六宫之主皇后,而是那些独揽大权的辅政托孤大臣。这些大臣的结局往往只有两个:要么推翻皇帝自己上位,要么被皇帝清算。诸葛亮却开创了权臣的第三个结局——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可谓逆天。作为托孤大臣,独揽大权,势必会有人前来依附,势力膨胀,皇帝难免会产生忌惮。再加上小人的离间,保障君臣和睦的难度极大。在执行政策时,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皇帝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失去权力,极有可能被反攻倒算。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走上一条揽权以求自保的不归路。
诸葛亮身居高位却不自傲,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他不好色、不酗酒、不纵情歌舞,更不以公谋私。他的家眷、家奴也未曾倚仗他的权力胡作非为。在众多辅政大臣中,诸葛亮几乎是集智慧、权力、道德于一身的楷模。
并非所有托孤辅政大臣都能如诸葛亮一般。从古时的霍光、司马懿到后来的司马懿家族成员等,许多大臣在掌握权力后陷入利令智昏的境地。他们或因家眷、家奴的行为失当,或因自身的贪欲和权力野心,最终走向了与皇帝之间的对立。这些大臣虽然也曾试图终结乱世,但最终未能逃脱被清算或上位的命运。
再来看司马懿,他在晋朝被后人评价为千古忠孝之人。在高平陵事件后,他竟然诛灭了魏太祖旁支的亲贵全族。这一举动已经彻底暴露了其篡权的野心。司马懿在削弱在位实权皇帝家族的统治力,这是一次赤裸裸的叛逆行为。虽然他也曾试图掌控权力以自保,但他的手段却与曹操有所不同。曹操爱惜羽毛,懂得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司马懿则被两次托孤,得到皇家的信任后却行篡逆之事,这也导致了他评价比曹操更为不堪。
历史的书写者是胜利者,但公理大道却由人心书写。尽管五丈原那盏灯灭了,但如诸葛亮般的人物却永远活在书中、人心里。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传承。
要想终结乱世并千古流芳并不容易。除了智慧和权力外,还需要坚守道德操守、赢得人心。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真正被历史铭记并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