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哪一年去香港发展的
在1987年,年仅18岁的王菲,放弃了厦门大学的录取机会,毅然跟随父亲移居香港。她的音乐之路从这里开始。在香港,她遇到了音乐教父戴思聪,拜入他的门下学习声乐。戴思聪引领她参加了唱片公司举办的唱歌比赛,让她明白仅有美妙的歌声是不够的。面对挫折,王菲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向前看。签约“新艺宝”后,虽然前三张唱片并未引起太大波澜,但戴思聪并未放弃。他重新为王菲定位,终于在第四张唱片中,王菲成功崭露头角,这一切都离不开戴思聪的明智决策和精准包装。
1989年,王菲走进了位于金佰利道的那间录音室,在这里,她遇见了香港著名音乐监制梁荣骏,并将自己的艺名改为“王靖雯”。她经历了北京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摇滚的洗礼,她的歌声融合了西洋流行音乐与港式文化,带有北方文化音乐意义的特质。她的歌声给香港乐坛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冲击。
在香港人眼中,虽然王靖雯的歌声卓越,但她的打扮和脾性与当时流行的淑女风格格格不入。著名DJ林伯希回忆道:“香港歌迷很势利,那时觉得内地的什么都逊一些。王靖雯歌唱得好,但形象不够时尚。”
陈少宝,这位幕后英雄,见证了香港流行乐坛的沉浮。他在宝丽金公司担任高管期间,慧眼识珠,签下了王菲。回忆起与王菲的签约过程,陈少宝总是津津乐道。他认为每个歌手的成长除了天赋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机遇。他签下王菲,看中的是她独特的声线。
王菲刚到香港时,她的造型有些老土,但她独特的嗓音和独特的音乐理念让她在乐坛上独树一帜。如果当年王菲没有去香港发展,可能就没有她今日的成就。王菲的嗓音特点集天籁、空灵和慵懒于一身,她是华语乐坛的传奇。
王菲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她是大陆人,香港乐坛对她并不熟悉,甚至有一些排斥。但她并未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与恩师戴思聪一起寻找机会。最终,她遇到了伯乐陈少宝,开始了她的音乐之旅。
但即使有了机会,王菲也面临许多挑战。香港的乐坛更偏向娱乐化的音乐,而王菲想要做人文的音乐,这使得她产生了逆反心理和思想斗争。一气之下,她选择离开香港去美国修读音乐,并声称“再也不回香港了”。正是这段经历,让王菲的音乐更加独特和深入人心。她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和创新,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