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多节俭看见人穿新靴子 气得痛哭
在明朝的曙光初现之际,朱元璋将众多文臣武将聚集在一起,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何天下如此迅速变革?他询问,新王朝的当务之急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关键时刻,也是对未来治国理念的。
高参刘基进言:“宋元以来,社会逐渐宽容过度,如今应重整纲纪,以恢复秩序。”朱元璋深感认同,他意识到新王朝的当务之急应是制定法律,依法治国。这一理念成为明朝的治国基石。
经过紧张而严谨的工作,《大明律》在洪武三十年正式颁布。这部法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明确了刑罚的严厉性。对于谋反大逆之徒,无论主从,一律凌迟处死,家族成员亦难幸免。
朱元璋对于官员的贪污行为,更是严惩不贷。犯贪赃罪的官吏,一经查实,将被发配到荒凉的北方充军。若贪污银两超过60两,将遭受残酷的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这种独特的惩罚方式,令贪官们闻风丧胆。
朱元璋不仅制定法律,更是带头遵守,执法严厉,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女婿欧阳伦因违反禁令被赐死,他的亲侄朱文正也因违法乱纪被废职。即使是开国功臣的姑夫,也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明朝还公开镇压了几起大贪污案,其中最大的莫过于郭桓案。此案涉及高级官员和许多地方官员,贪污金额巨大。案件查清后,许多高级官员被处死,数万名官员被捕入狱。
由于出身贫寒,朱元璋深知农民的艰辛和物力艰难。他倡导节俭,身体力行。他亲自审定宫室建设图纸,去掉奢华部分,注重实用。他还下令以铜代替金饰,提倡节俭。他穿的御床与中产人家的睡床无异,日常餐饮也以蔬菜为主。他的这种节俭作风影响了宫中的后妃和朝廷官员,他们也都十分注意节俭。
朱元璋不仅注重法治和节俭,还保持勤奋好学的作风。他多次请儒生讲述经史,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自学,不仅能写手扎、军令,还能写诗作赋。他终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腐化。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个人作风以及对法律的严格遵守,为明朝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