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垃圾”DNA片段或许真的是个垃圾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近日成功破解了垃圾DNA的奥秘。一直以来,我们误以为DNA中的某些片段是“垃圾”,实际上它们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些不活跃的DNA片段广泛存在于生物遗传序列中,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参与蛋白质编码过程。研究发现指出,对于垃圾DNA片段而言,对于健康的机体来说它们确实是不必要的。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在植物界中,垃圾DNA仅仅是多余的遗传序列而已,并不是维系生命所必需的。这一重大成果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尤其是对于那些被称为狸藻类的植物来说,它们的特点在于能够清除无用的遗传序列,因此它们的DNA分子链显得尤为短小。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大部分DNA遗传序列似乎并不直接参与基因的开启或关闭过程。这些大量的DNA序列在DNA分子每次复制时都会出现在新的分子中,就像遗传寄生虫一样。研究人员曾将这些遗传代码称为“垃圾DNA”。近些年,关于是否用“垃圾”这个词来形容这些不起作用的遗传序列一直存在争议。
这些DNA片段是否真的毫无作用呢?在一项名为ENCODE的遗传序列调查项目中,科学家们尝试生物体33亿个碱基对的功能,发现它们几乎不参与蛋白质编码。实验结果显示,这些遗传序列中似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够影响基因的开关。研究人员艾伯特和他的同事们也对狸藻植物的遗传序列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狸藻植物的基因组仅有8000万个碱基对,相较于其他植物来说非常精简。比如百合植物的基因组就拥有大约亿个碱基对。这表明狸藻植物已经清除了大部分的非编码遗传序列。
通过综合研究多种植物的遗传序列片段,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对于健康的植物而言,“垃圾”DNA可能确实是不必要的。这一发现为我们对生物遗传学的理解开启了新的篇章。而那些所谓的“垃圾”DNA片段,也许在特定的生物体中只是冗余的遗传信息而已。这只是科学家们目前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关于垃圾DNA的真正作用和价值,仍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关于垃圾DNA的研究成果及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以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