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小学暑假作业难倒天文专家 观月题存科学漏洞
月亮奥秘:暑假作业的新视角
你是否曾被一道看似简单却充满挑战的暑假作业题所吸引——每天晚上7点至9点之间观察月亮并绘制其形状,连续坚持28天?这是上海小学一年级学生们的暑假生活的一道独特作业。初看上去,这似乎是一项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任务,深入后却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些天文常识的漏洞。
这道题目对于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毅力提出了挑战。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工作室高级主管汤海明提醒我们,根据天文规律,月亮每晚升起的时间都会推迟约50分钟。这意味着在每个月的某些日子里,月亮会在凌晨甚至早晨才升起,无法在晚上7点至9点的时间里被孩子们观察到。
汤海明强调:“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每一个细节都需严谨对待。”他指出,除了天气原因,如下雨或多云,导致无法看见月亮外,还有这些天文规律性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孩子们仅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观察到月亮,就可能产生误解。但事实上,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无论天气如何,都无法在地球上任何角落看到月亮。
这份作业中的科学常识漏洞让人遗憾。汤海明建议,在布置这样的作业时,可以加入一些引导性的题目,让孩子们思考并背后的原因。例如,“当你没有在晚上7点至9点的天空中看到月亮,你是否会好奇是什么原因?”这样的设计能够鼓励孩子们进行实时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而不是仅仅凭空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汤海明还提到了在教材和文学作品中的常识漏洞问题。他提到,在沪教版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描述张衡童年故事的课文,其中提到“离北斗星不远,有颗最亮的星,叫北极星”。在实际星空中,北极星的亮度并不突出,这种描述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误解。汤海明呼吁,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或夸张某些元素以突出主题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时在注释中应标明科学的真相,以避免误导。
这份暑假作业虽然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但也需要出题者在细节上更加严谨。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探明真相的方法。对于教材和文学作品中的常识漏洞问题,也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