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三教素来不和,为何却都推崇关羽呢
从古至今,关羽这一高大全的理想型英雄形象,一直被人们尊崇和神话。他的忠、义、勇、烈等美好品德,跨越了宗教的界限,使得儒、佛、道三教都对他赞不绝口。
最早将关羽推上神坛的是佛教。佛教典籍中记载,隋朝开皇年间,智顗大师在山中遇见了一位自称汉将军的长须飘飘的美男子。他被普救众生的愿望所感动,自愿将所主管的山送给佛门子弟做道场。于是,智顗大师奏请封关羽为佛教护法的“伽蓝神”,成为寺庙大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尽管推崇关羽的时间较晚,但其在北宋时期却迅速被捧至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次,解州的盐池出现问题,无法完成赋税,真宗皇帝束手无策。关羽被龙虎山上的张天师请来降服蚩尤。关羽果然仗剑而出,与蚩尤大战一场后获胜,盐池恢复正常。关羽因此被封为“崇宁真君”,成为立祠供奉的对象。虽然这背后可能是为了抬高道教而做的一场戏,但关羽依然借此沾了光。
随着关羽在民间的声望不断增长,到处都可以看到关帝庙的身影。他的封号也越来越多炫目,如“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等。关羽的形象不再只是战神,还涵盖了招财进宝、治病驱魔、保佑等各个方面。他的事迹也被广泛传播,如一次在余姚击退倭寇的事迹,被人们赞颂为“铁马嘶齿,金戈后先,再战歼倭,云旗俨然”。
关羽可说是儒教精神的完美践行者。尤其在理学大师中,崇拜关羽成为了一种时尚。他们通过崇拜关羽来力挺蜀国继承汉室的正统性,暗讽当时入侵中原的金国是伪政权。随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流行,关羽更被塑造为“夜读《春秋》”的儒将形象。他建的“武庙”几乎可以与代表文人的“文庙”相提并论。
在古代,文官的精神领袖是姜太公和诸葛亮,而军中将士则更偏爱关羽。尤其在明朝一些边疆地区,武将因长期坐镇而形成了“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职务传承模式。这种虚拟的血缘关系需要“忠义”来维系,因此关羽的形象逐渐成为了民间的主流信仰。他的地位也逐渐超过了姜太公和刘伯温。
有趣的是,除了明朝的边塞将门之家,作为他们的对手——那些游牧、渔猎部落及各种境外政权也都崇拜关羽。无论哪方获胜,关羽的“神之光环”都会越来越璀璨夺目。他的形象并不会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而是继续在人们心中传承下去。这种跨越时空的信仰,展现了关羽这一英雄形象在人们心中的永恒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