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休闲观念异化:去旅游是为“打卡”发朋友圈
普遍有闲时代,你会如何休闲?
随着时代的发展,闲暇时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学生的寒暑假,白领的带薪休假,还是农民的“半年闲”,休闲已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如何在“钱不够、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成为了一个值得的课题。
在知乎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什么样的休闲方式好”、“如何提高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问,但回答者却寥寥。这或许暗示着,大多数人对休闲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深入了解其内涵。
休闲,不仅仅是睡觉、旅游、玩手机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我生活的欣赏与尊重。从字面上看,“休”字给人以安详的姿态,而“闲”字则通“娴”,传达出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美学家朱光潜和经济学家于光远都曾为休闲赋予深刻的意义,认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尽管休闲的观念逐渐受到重视,但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满意自己的休闲状态。他们或许有着传统的休闲观念,认为休闲就是被动地放松;或许休闲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又或许在忙碌的工作中,难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的目标虽明确,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尽管有带薪休假制度,但真正能够享受其中的人却不多。影响国民休闲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中,“忙,没心思休闲”成为了一大障碍。
在这个普遍有闲的时代,人们的休闲观念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人将休闲变成了一种工作,一种追求虚荣的方式。例如,有人去旅游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为了在朋友圈“打卡”,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美。这种异化的休闲观念,反而让人更加疲惫。
每个人对休闲的需求都是独特的。了解自我,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无论是陪伴家人,跳跳广场舞,还是上上老年大学,都是对自我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欣赏。正如江西省心理援助与研究中心援救部副部长黄钰所说,每个人的休闲方式都透露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当下的需求。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休闲的意义和价值,将其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自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在这个普遍有闲的时代,让我们一起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随时随地享受休闲的乐趣吧。让我们在闲暇时光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