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统一三国,他会大杀有功之人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被深深铭记的典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典故源自越王勾践与大夫文种之间的故事,被收录在《越王勾践世家》中。当文种离开时,他给文种留下了一封信,信中透露了越王勾践的性格特点:可以共患难,不能共享乐。这一典故被广泛应用在描述开国功臣在取得天下后的命运,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失去利用价值后的悲惨结局。
那么,如果我们把历史的三位伟人——孙权、刘备和曹操放在一起,讨论他们如果一统天下,谁最有可能诛杀功臣的问题时,很多网友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孙权。为什么呢?因为孙权的手段之狠辣早已为人所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孙权有这样的评价:“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但也指出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时也曾提到这一点,认为陈寿所说的“有勾践之奇”是一语双关。
事实上,孙权的行为确实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决断。例如孙霸事件,孙霸是孙权的第四子,曾被孙权封为鲁王,地位与太子无异。孙权并未对是仪的忠告真正听从,只是表面上禁止孙霸与官员来往。暗地里,孙霸却在积极结交大臣,意图夺取太子之位。最终,孙霸因图害太子而被孙权赐死。这样的决断足以让人胆寒,孙权连自己的儿子都能下手,何况是那些大臣呢?在杀掉孙霸、废掉孙和的孙权还顺带杀掉那些支持他们的江东士族,一时间江东血流成河。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孙权选择了未成年人孙亮作为继承人,这一决策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失去了判断力。
相比之下,刘备则以其知人待士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追随。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评价非常客观:“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这样的品质使得刘备再惨都有人誓死追随。而曹操虽然也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但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并不倾向于诛杀功臣。如果我们谈论谁最不可能诛杀功臣的话,那无疑是曹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在当今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历史上的三位伟人虽然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但在处理功臣的问题上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关注大局和战略决策的正确性还要关注如何对待自己的部下和功臣这也是一个领导者能否长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