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哪个皇帝颁发的&免死铁券&r
羊城晚报的独特视角:免死金牌的历史真相介绍
在古代的帝皇与臣子之间,有一项特殊的契约物品——免死金牌,一种理论上拥有刑罚豁免权的象征。历史上的诸多实例却揭示了其背后的真实面貌:所谓的免死金牌,实则是一种不靠谱的承诺。本文带你回顾免死金牌的千年风云变迁。
在古代社会,免死金牌最初以丹书铁券的形式出现。据传,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初,为了笼络人心,他赐给功臣们一种“奖状”,即最早的丹书铁券,上面写道:“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这意味着持有者及其子孙都可以安心享受荣华富贵。当淮阴侯谋反时,刘邦毫不犹豫地收回铁券,韩信最终难逃被赐死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券逐渐演变成嵌金工艺,到了唐朝,免死金牌的称呼由此得来。据《辍耕录》记载,大唐赐给吴越王钱镠家的铁券,形状宛如瓦片,高尺余,阔三尺许,上面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在乱世之下,钱家并未能享受到几年的特权。到了明末乱世模式开启时,钱家后人抱着这块免死金牌隐居山林。
明朝建立后,大量颁发免死铁券。这些铁券“形如瓦面”,刻有各种特权和诰文。多数铁券写明“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外一切死刑皆免”。讽刺的是,在朱元璋晚年,他动辄屠戮开国功臣,收到过免死铁券的人也难逃一死。到了清朝废除免死金牌制度后,“八大铁帽子王”的命运也表明免死金牌并不靠谱。他们虽然拥有各种特权,但也过得提心吊胆,“夹尾巴做人”,命运多舛。这也验证了那一句古话: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情变化无常,免死金牌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赐死金牌。因此臣子们在接受这样的赏赐时虽然表面感激涕零但实际上内心十分不踏实。
总之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免死金牌其实是一种不靠谱的安慰剂在皇权面前它们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随时可以收回赠予的特权。因此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这些形式的保障而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才能真正地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