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过明朝两次机会 但崇祯的人品没有爆发
犹如一口痰在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晚明时期的朝廷给人这样的感觉。当时宠信小人当道,朝纲不振,仅有的一些明智士大夫也被门户之见所困,挤占了原本狭小的政治空间。随着朱由校的弟弟上台,情况似乎有所好转。魏忠贤被处决,失势,整个帝国看似风平浪静,充满机遇。
然而在这宁静之下,帝国内部却是民不聊生。关外的女真人逐渐崛起,对帝国构成挑战。这也同时是机遇,因为帝国的腐朽并未彻底,仍有挽救的余地。就像后来的庚子之后,虽然老太太尝试新政策却未能如愿,但这并不是说新政不好,只是环境已经改变,就像将兰花从山谷移至沙漠,再美的花朵也无法绽放。
朱由检的登基让帝国看到了一线希望,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面对农民起义军的壮大和女真人的威胁,小朱皇帝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他也拥有机会,尤其是在十五年(1642)锦州失守之后。当时他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与清军议和,以应对农民起义军。这个决策在当时看来极为明智。
然而由于议和之事不慎泄露,引起轩然大波。自程朱以来的士大夫们怀有偏狭之气,无法接受与“夷狄”议和。他们对议和的看法在历史上常常被视为奇耻大辱。小朱皇帝面临巨大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议和的机会。陈新甲因此被处死,帝国也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遇。
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军的一员,原本只是帝国邮政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下岗而走上反抗之路。当他在崇祯十七年(1644)攻下北京外城时,形势一片大好。他向小朱皇帝提出议和条件,承诺共同对抗大清。如此诱人的条件,本应被接受。然而小朱皇帝再次受到群臣的阻挠,最终失去了与农民起义军合作的机会。
历史给了小朱皇帝两次绝好的机会,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抓住。究其原因,是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给了他太大的压力。对于议和、投降等选项,他们宁愿选择战争,也不愿面对可能的耻辱。机会稍纵即逝,小朱皇帝和他的帝国最终未能抵挡住农民起义军的冲击,灰飞烟灭。这段历史令人唏嘘不已,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面对挑战时,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果断的决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