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为何把周瑜写成了这样的人-
懂历史的人都能明白演义和历史是两回事。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朝代更迭之际,北方统一的呼声高涨,导致历史记载和民间舆论偏向某些特定的历史群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但其尊刘贬曹的立场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倾向。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只需心中有数即可。
说到《三国演义》,不得不提《隆中对》。这是了解诸葛亮和这部史诗级巨作的核心关键。在赤壁之战的大背景下,《隆中对》的第一步便是跨有荆、益二州。荆州地理位置重要,面积广大,让众多英雄豪杰为之动摇。赤壁之战的核心问题就是荆州的归属问题,夷陵之战也是如此。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合作与斗争,使得赤壁之战的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留下了许多警语。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周瑜临终前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用金庸小说的语境来说,周瑜在多次谋害诸葛亮的计划失败后,应该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人生路上,何必过于执着呢?“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何不走得更远一些呢?周瑜在历史上并非小说戏剧中那般心胸狭窄之人。《三国志》中对他评价甚高,称赞他性格宏大、心胸宽广。历史上的周瑜远比小说中的形象更为丰富多彩。奇怪的是,很少有人为他翻案,或许是人们容易被演义所影响吧。
唐宋以前的历史记载中,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帅。如杜甫的《赤壁歌送别》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强调了周瑜的英勇善战。两位诗人都是四川人,但在他们的诗中并未提及诸葛亮的事迹。可见在北宋以前,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地位并不如后来那般显赫。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尊王学说的提倡,《三国志》逐渐被奉为经典。说话戏剧艺人讲述三国故事时,东吴的私心被放大,尤其是偷袭荆州的行为被指责为导致诸葛亮《隆中对》策划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一说法在南宋时期尤为流行。
在艺术表现上,《三国演义》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气度。其中,周瑜不幸被选为衬托诸葛亮的角色。这种设定既有艺术上的需要,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物。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和艺术的认知和想象方式的变化。这些故事虽然源自历史真实事件和人物原型但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发展已经融入了更多戏剧性的元素和艺术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供后人品味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