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桃园遗址发现完整史前房址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布了重大考古成果,来自于山西临汾桃园遗址的发掘。在这片充满历史痕迹的土地上,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半地穴式房址被精心揭示,为我们深入了解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临汾桃园遗址位于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南部的黄土台地上,与襄汾县邓庄镇交界。自2016年起,为了配合青兰高速山西境的建设项目,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桃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
此次发掘的遗迹遗物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以灰坑为主,同时发现了半地穴房址4处,灰坑近300个。出土的陶器,如红陶尖底瓶、平底瓶、彩陶盆、彩陶钵等,都是庙底沟时期典型的陶器残片。还有磨制石器、骨器等物,充分展示了一处史前聚落遗址的丰富性。
而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半地穴式房址。这个房址地面形状呈五边形,面积约90平方米,结构完整,包括地面、墙体、柱洞、火塘等。房地面坚硬平整,存在多次修整痕迹。木骨泥墙的墙体,最高处在距房址地面约50厘米的地方,内侧墙壁经过灼烧和修整,十分平整。房址内的火塘,圆形竖穴状,口径近1.1米,是古人生活的重要场所,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
据专家介绍,该房址是山西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较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大型房址。类似的房址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华夏泉护村遗址、陕西彬县水北遗址也有发现。由于庙底沟时期是我国史前文化最繁盛、辐射力最强的一个阶段,晋南地区作为这一核心区域的重要部分,其丰富的聚落遗迹和完整的保存状态,为深入研究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庙底沟文化的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同类聚落遗址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们一同期待,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关于庙底沟文化的秘密能够揭晓。(原文刊于《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11月27日02版)
更多关于山西临汾桃园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化内涵,请关注奇技网频道,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