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通判是什么官职?拥有多大的权力?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为我们带来了一篇关于宋代官职制度的文章,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古代官场的奥妙。
在冗官冗兵的时代背景下,国库空虚,地方官员众多,职责不清。为了监察地方官员,宋代设立了通判一职。虽然许多人会误以为通判是判官的下级助手,但实际上,通判与判官并无关联,其职责远比判官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地方知府。
通判通常由中央直接委派,负责地方的钱粮、兵马和户口等事务。他们不仅协助知府管理刑狱诉讼,还拥有独立的权力。知府的公文若要涉及兵马钱粮的变更,必须有通判的印鉴才能生效。尽管通判的官阶可能低于知府,但他们的实权并不少。
通判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包括与他们同级的知府。任何工作上的失误,通判都可以直接上报朝廷。他们的政绩审核也是由中央直接负责的。一州的通判相当于现代的市委公告兼军分区政委。
在《知否》中,盛明兰的父亲盛纮在扬州担任通判,作为地方大员,他在扬州拥有不小的权力,知州也要给他面子。盛纮为人正直,兢兢业业,后来被调到京城工作。在京中,他的权力相对较小,看上去有些怯懦怕事。但实际上,他能够赢得王家的青睐下嫁女儿到盛家,说明他有一定的才华和前途。
通判这一职位的设立源于赵匡胤。为了防止类似黄袍加身的政变再次发生,赵匡胤夺走了结义兄弟们的兵权,并用金银珠宝来抚慰他们,将他们调到地方担任节度使。为了减少节度使的权力,朝廷将许多权力下放到了州府的主官身上,为了监察他们,于是设立了通判一职。同时朝廷也会用通判来监视知府的工作。为了达到互相制衡的效果,朝廷特意将通判的官阶调低一些。像盛纮这样的清流人家出身的士子常常被任命为通判。所谓的清流人家就是德性正直、有声望的家族。要成为公认的清流人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盛纮非常珍视清流人家的名声,甚至将其视为比子孙后代还要重要。
在宋代的历史背景下,通判这一职位的设立不仅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管理的深思熟虑,也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制衡机制。盛纮作为通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生涯轨迹和家族背景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官场中的种种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这篇文章带我们领略了古代官场的奥妙和魅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