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谁最懂明哲保身?五代史的冯道排第
初遇冯道,源于一部《荣枯鉴》的引领,遂引发了我对他生平事迹的。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出生于耕读之家,饱含着文学才华。他活动在五代十国的乱世,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冯道历经四朝十帝而不倒,曾任职将相、三公、三师等要职,其进退有度,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对于冯道的历史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在勤俭修身方面,他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由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监修的某书便对冯道的文采和勤俭表示认同,并称其:“郁有古人之风度,道之宇量,尽显大臣之礼。”
冯道在侍奉四朝的问题上,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有人认为一女二夫已是人之不幸,何况冯道侍奉过三朝,其行举似乎有违儒家伦常。就连后来理学的大家之一也在他独撰的某书中对冯道的勤俭修身表示认可,但对于他的行举却持批评态度,并骂道:“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抛开古人的评判,我们重新审视冯道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以及他的为人处世。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舍身取义”固然可贵,“明哲保身”亦是人之常情。冯道选择了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苟且偷生。
他有自己的原则与操守。随军出征时,他爱兵如子,与士兵同吃同睡。即便有将领将掠夺的美女送他,他退却不掉也坚决不占为己有,而是为她们寻找主人,将其送还。在朝为臣时,他更是一身正气,当无人愿意出使契丹时,他身为一朝宰相,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身为子女时,他听闻父母丧亡的消息,毫不犹豫地舍弃官职,回家守丧。
关于冯道的轶事典故数不胜数。我们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听别人对他的评价来对他下定义。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国情,全面研究和加以分析。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是非好坏也不能轻易评定。可能他确实做错了某些事,但更多的是“人之常情”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