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爱呵呵 留世书简中现数十处
网络语境下的“呵呵”二字探源
网上闲逛,随处可闻“呵呵”二字。它似乎成了现代网络语境中的万能词汇,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或尴尬时,往往会用这两个字来应急。你是否知道,“呵呵”二字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呢?它的背后故事竟然可以追溯至千年之前的北宋时期。
那时的大文豪苏轼竟然是这个口头禅的常客。他曾轻松地给好友写信,自夸自己的新词虽然不一定有柳七郎的韵味,但也有自家风采,并附上一句“呵呵”,仿佛是在会心一笑。在与因某事出名的好友陈季常通信时,苏轼也会用“呵呵”来增添谈话的轻松氛围,如在信中表示只要晚上睡得舒服,写词对他来说不过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随和与幽默。
苏轼留下的书信中,不仅有军国大事的严肃讨论,更有数十处“呵呵”点缀其中,为文字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他甚至写信教友人做菜,结尾处也不忘加上一句“呵呵”,仿佛是在分享烹饪的乐趣。在与文与可的玩笑信中,苏轼更是以“呵呵”为点缀,说文与可不给自己画画的话,他就要自己到处乱画,并署上文与可的名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幽默和调侃。
那么苏轼为何如此喜欢用“呵呵”呢?或许与他的陕西凤翔太守陈公弼有关。这位老陈是苏轼的前辈,两人之间有过矛盾,甚至老陈还向上级写过关于苏轼的检举信。但后来老陈让苏轼为他新修的凌虚台作记,苏轼在文字中借写凌虚台的未来坍塌来委婉批评老陈。老陈却胸襟宽广,不怪罪苏轼,还将其铭刻上碑,这一举动让苏轼对老陈心生敬仰。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或许影响了苏轼,使他更加善于用“呵呵”来表达自己的随和与幽默。
试想,如果老陈当年为那篇文字送上小鞋,或许东坡笔下便少了那些轻松诙谐的“呵呵”。而苏轼一生官宦生涯中多次被贬谪,正是这份豁达与幽默让他得以度过人生低谷。“呵呵”二字不仅是他的情绪缓冲,更是他面对人生波折时的处世智慧。穿越时空的“呵呵”,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随和、幽默的一面,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