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行业战“疫”在线论坛举行
在人民网的“在线通”视频会议室,一场名为“人民体育 健康中国”的中国体育行业战“疫”在线论坛于2月13日下午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由人民体育发起并主办,汇聚了20余位体育行业的翘楚,包括官员学者、企业家代表及媒体人。他们通过在线视频的形式,共同疫情背景下,中国体育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疫情的突然袭击,让中国体育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类体育赛事纷纷延期,体育旅游、冰雪运动、节庆体育等消费领域几乎停滞不前。线下体育培训也全面暂停,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空前加大。
疫情短期内对体育行业造成了显著影响,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王兆红的认同。她指出,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制造、体育旅游以及体育教育培训等领域均受到较大冲击。据她调研,全国各级、各类赛事基本都要延期,大量体育经营性场所暂停营业。
位于河北崇礼的万龙滑雪场,作为滑雪产业的领军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董事长罗力描述,原本势头良好的增长趋势因疫情而戛然而止,原本预期的冬季收入几乎全部泡汤。北京猛虎棒球队同样因疫情而滞留日本冲绳,无法回国参与比赛和训练。这些案例无不凸显出疫情对体育行业的严重影响。
尽管疫情的拐点尚未明确,但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的杨越主任仍展现出一些乐观情绪。他认为,疫情对竞赛表演和户外健身的打击最大,但这部分在体育产业的总量中占比较低。线上体育健身培训在疫情中逆势增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面对这一挑战,体育行业的纾困并不仅仅依赖于的帮扶。多位嘉宾强调,企业自我造血的能力至关重要。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思考如何在疫情之后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国家政策也需要帮助一些濒临破产的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疫情过后,线上线下的业态融合也需要有整体的顶层设计。
北京滑雪协会会长李晓鸣提到,为了支持冰雪场地度过难关,北京市体育局计划从多方面给予补贴。部门可以通过分担赛事成本等方式帮助体育赛事快速恢复。这些措施都旨在帮助体育行业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增强抗压能力。
这场论坛展现了体育行业面对疫情挑战时的团结与努力。嘉宾们积极分享见解、提出建议,共同体育行业的未来之路。在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下,体育行业正努力寻找自我变革和突破的方向,期待疫情后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