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刘备听黄权的话 蜀国还会不会这么惨
历史的波澜往往源自一场纷争,而这场纷争的主角便是黄权,人称横公,来自现今的四川阆中。在风华正茂的岁月,他初任郡吏,后被委以重任,成为主薄。历史的车轮转动到公元211年,横公向刘璋发出忠告,劝其勿让刘备入蜀。刘璋未采纳,反让刘备进川,并将横公外放到广汉。于是,黄权与刘备的初次交锋就这样结下了“梁子”。
在《三国演义》的篇章里,黄权原本是刘璋的得力部将。他对刘璋的劝谏,如同涟漪般在三国时期的历史湖面上泛起波澜。刘备挥军攻蜀时,黄权作为刘璋的军师,为其谋划抵抗之策。当益州安稳之际,刘备亲自拜访,黄权才投降。他归顺刘备后,才华得以施展。
当刘备称帝后三个月,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发生在刘备对东吴发起复仇的旗帜下。刘备亲率大军东征,而黄权再次站出来劝谏他的君主。历史并未因黄权的忠告而改变轨迹。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大败。黄权被吴兵困在江北岸,面对归路断绝的困境,他无奈地选择了投降曹魏。
魏王对黄权的才华极为欣赏,闻其投降,喜出望外,欲封其为镇南将军。黄权初时坚决拒绝,他认为自己仍是蜀汉的臣子。但在形势的压力下,他最终接受了这一任命。
这一切的纷争与战争,源于三国时期的特殊背景。刘备作为帝王,胸怀广阔,善待士人,这使得他能够从市井之中崛起,坐上帝王之位。他对机遇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人才的敬重与善用,使得他能够团结众多有志之士。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未采纳黄权的建议,这成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先主在作战中的失误,切断了南北战线的通道,使得黄权归蜀之路也被阻断。面对前路尽失的困境,黄权选择投降曹魏。这不仅令刘备深感愧疚,也影响了后世对二人情谊的解读。
黄权到了魏国后,尽管外界对他与刘备之间的纠葛议论纷纷,他却从不轻易发表意见。他对刘备没有半点诋毁之词,甚至连对自己的过去也只字不提。当黄权在魏国一年后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时,他没有一丝喜悦之情,反而沉浸在深深的哀思之中。这足以证明他与刘备之间的情谊之深。
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作为后人,我们只能从史书的记载中窥探当年先主的心境和黄权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故事虽然已经化为历史的一部分,但他们的情谊却永远被后人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