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封——蜀汉昭烈帝养子,末年的重要将领,其生平经历充满曲折与悲剧。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死因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部将埋伏,父子被擒身亡。期间,关羽曾向刘封和孟达发出求助信号。二人却选择了见死不救,间接导致了关羽的惨死。
关公遇难的消息传来,廖化哭着告诉刘备这一噩耗,并请求严惩刘封和孟达。刘备愤怒之下欲立即捉拿刘封,但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封被调往绵竹担任郡守,而孟达闻讯后选择了投降。接着,刘封在诸葛亮的命令下讨伐孟达,但后者通过书信劝降刘封。刘封愤怒之下撕毁信誓,亲自上阵讨贼,但因寡不敌众而败回成都。最终,他被刘备和诸葛亮推上了断头台。
关羽的见死不救似乎成了刘封被赐死的主要原因。深入我们会发现,这个判断并不全面。确实,刘封有机会救援关羽却选择了不作为,这固然有错,但这个过错并不足以构成死罪。实际情况是,当时的荆州已被魏吴占据,救援关羽的难度极大。刘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贸然行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封的身份特殊,战功卓著。作为刘备名义上的长子,他在蜀汉政权中地位非凡。随着刘备亲生儿子的出生,刘封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被封为太子后,他的命运似乎已被注定。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刘封成为了封建专制政治的牺牲品。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制是核心。刘备作为父亲希望立自己的亲生骨肉刘禅为太子,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刘封性情刚猛,颇有见地,这令刘备担心在他去世后,刘封可能会成为刘禅的最大威胁。诸葛亮也意识到这一点后提醒刘备除去刘封是必要的决策。在这种背景下下看这一切可以推断出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除刘封势在必行正是担心他日后难制御才促使刘备下了赐死刘封的决定这也令诸葛亮在日后能更好的控制刘禅避免刘封的掣肘虽然无法确定诸葛亮的内心是否早有预谋但这一切都暗示着封建专制政治的残酷和无奈对于此事刘封死前曾哀叹道“恨不用度之言!”后悔之情溢于言表而刘备听闻后也难掩悲痛之情为之流涕若非如此也足可见其对赐死刘封内心是非常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