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打仗的士兵都吃些
古代军粮:士兵的口粮与行军打仗的奥秘
对于古代士兵的口粮,许多人都充满了好奇心。在网络小说的奇幻世界里,常有一百万大军携带三年口粮征战的场景,但在现实中,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说到古代战争,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代兵家都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我们的将士们在战场上都吃些什么呢?让我们回溯古代的军粮供应史。
从先秦至隋唐,有一种王牌军粮始终占据军粮界的领先地位,甚至在特定时期,它配合还助力我们打败了。它就是小米,也被称作粟米。这种粮食作物在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有着长达六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它耐旱耐贫瘠,产量稳定,因此在很多贫瘠地区都被当作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能存放且不易变质,最长可存放九年。
在隋唐以前,古人通常是一日两餐以粟米为主,加上野菜、豆类或肉类混合煮成一大锅的大杂烩。士兵们几乎天天喝稀饭。粟米有一个显著的缺点:虽然感觉当时吃饱了,但饿得快,热量低。而且不仅仅是人吃,战马也要食用粟米。这也导致了在后续的历史中,小麦因为其没有粟米的缺点而在军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小麦被磨成面粉制成的大饼、烧饼等军粮方便携带、不易变质且热量大、有饱腹感。这些军粮可以说是当时的“方便面”。
除了这些常规军粮,历史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极端情况。比如晋朝的五胡乱华时期,个别残暴的军阀甚至把人当做两脚羊杀死做成肉脯作为干肉随身携带行军。再比如唐末的那位大魔王,竟然将人活生生的碾碎做军粮。这些都是极端情况,不代表常态。
明军也曾发明他们的方便食品。据记载,他们用一担大米做成干米饭进行运输,食用时只需用热水泡饭即可。这就是水泡饭,可以说是当时的“方便面”。明朝还发明了炒面军粮。这些炒面不是像西北人那样把面条做熟后炒制而成,而是直接用面粉炒熟,能保存一段时间。在打仗时,这些炒面能迅速补充将士体力。甚至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的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时,因为交通受阻,炒面是能让志愿军战士支撑下去的重要食物。
古代士兵的口粮是多种多样的,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时代背景来理解。无论是小米、粟米、面粉还是其他食物,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这些军粮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历史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