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为什么叛秦,怀疑嬴政是吕不韦赵姬的私
秦国的历史长河中,樊於期这个名字或许不是最为耀眼的,但在成蟜之乱中,他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角色。他原本是秦国的将领,但后来却选择了叛离,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与恩怨呢?让我们一起来樊於期叛秦的深层次原因。
在樊於期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深深的疑虑,那就是关于秦始皇血脉的正统性。他坚信,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与宰相吕不韦之间有染,因此怀疑秦始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秦国王室血脉。在樊於期的观念中,秦国的继承者必须血统纯正,而他认为长安君才是秦国的真正继承者。这种信念最终导致了樊於期的叛离。
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了报复五国对秦国的攻击,发起了战争。这场战争中,长安君成蟜作为将领领兵出战,樊於期也随之行动。在这过程中,樊於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长安君,他认为这是一个实现抱负的好机会。于是,樊於期将自己的怀疑和理念告诉长安君,两人一拍即合,计划推翻秦始皇的统治。
成蟜之乱最终失败了。成蟜逃往赵国,成为流亡公子。樊於期则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尽管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樊於期的结局却十分悲惨。秦始皇悬赏千金以寻求樊於期的人头。这时,荆轲为了取得秦始皇的信任以完成刺杀计划,向樊於期提出了获取人头的想法。樊於期在得知这一切后,选择了自我牺牲,自刎而死。
虽然荆轲的刺杀计划最终未能成功,但樊於期与荆轲的精神却永载史册。他们不畏强权,敢于奉献自己的精神令人敬佩。实际上,樊於期与秦始皇之间并无个人恩怨。他之所以选择叛离,只是因为他坚持认为秦始皇的血统不正。这也反映出樊於期对秦国的忠诚——他不希望秦国的政权落入一个血统不明的人手中。他的行为,是对秦国正统的拥护和捍卫。
樊於期的故事是一段关于信念、忠诚与奉献的传奇。他的选择虽然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但他的精神却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樊於期这样的英雄,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