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古代偏安一隅的王朝 结果如此吓人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于益州称帝后,于《后出师表》中镌刻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深刻名言。这句话不仅彰显了刘备的正统立场和对曹操的坚决对抗,更表达了他一统中华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安稳占据一隅的深深不甘。
尽管历史的进程并未让诸葛亮的宏伟蓝图完全实现,但他的这句话却流传千古,为我们揭示了帝王之业的真谛——那就是要统一九州,威慑天下,而非偏安一隅。所谓的偏安,显然无法承载王业之威,更勿论霸业之盛。
回首中国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既有辉煌也有屈辱。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便能窥见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层对于一统天下的坚定信念。东周后期的社会动荡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割据,群雄纷纷崭露头角。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割据时期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无论是春秋时期的齐、晋、秦、宋、楚,还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诸侯国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各自偏安一隅。特别是进入东汉末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更是典型的偏安王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三国之间时有兼并和讨伐,但相较于之前的混战,这个时期也有休养生息的迹象。魏、蜀、吴三国首脑都有对外战备与对内修养发展的策略。西晋的迅速灭亡使得历史再次进入小国偏安的局面。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朝均偏安于南方,建都建康。
南宋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偏安王朝。靖康之变后,为了延续宋朝统治,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后迁都临安。南宋与金国多次交战,双方形成秦岭淮河为界的偏安局面。最终,新兴的蒙古帝国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南宋彻底灭亡。
这三个偏安时期的总时间加起来竟长达1022年,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占据了四千年历史的四分之一。这不禁让人思考,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曲折与变迁,而一统天下与偏安一隅之间的斗争更是历史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