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死后,为何把大权交给了司马师,而非司马昭
介绍司马懿死后,大权为何交给司马师而非司马昭?以下是风趣网为您深入剖析。
在三国纷争的时代,司马家族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句出自《志·魏志·纪注》的箴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昭示了司马昭野心勃勃,意图篡权。在司马懿逝世后,真正为司马家奠定篡魏之路的人却是司马师,而非其弟司马昭。就连司马昭自己也曾说过:“这天下是我哥哥的。”
司马师,作为司马懿九个儿子中的长子,与司马昭一同由张春华孕育。关于他沉稳的个性,传闻颇为神秘。某日,当司马懿将某项计划透露给两兄弟时,司马昭因担忧整夜难眠,而司马师却如常般安睡。这一反应使司马懿下定决心将重任交付给司马师。
历史记载揭示了一个事实:司马师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为高平陵政变原本就是他与父亲精心策划的阴谋。在司马懿选择隐退、假意病重之时,司马师暗中为家族培育了三千死士。这些忠诚的战士后来成为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得力助手。
当日,司马师亲自率兵占领司马门,掌控了整个京师。无论是高平陵之变的策划还是发动,司马师都展现出了比司马昭更为强大的魄力、能力与实力。他的继承人之位可谓实至名归。
司马懿去世后,面对那些坚持拥护曹魏的老臣的反扑,司马师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一方面通过与郭氏联姻来巩固联盟,另一方面则避免调动官员以安抚人心。他耐心等待局势稳定,然后有条不紊地铲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反对势力。
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试图推翻司马师,推举夏侯玄辅政。司马师迅速采取行动,以企图废易大臣的罪名将李丰和夏侯玄等人一网打尽,并诛灭三族。同年,他废除了曹芳,拥立新的皇帝。
当毋丘俭和文钦在寿春起兵造反时,尽管司马师眼疾复发、疼痛难忍,但他依然坚决亲自出征。他拒绝了他人提出的建议,坚持认为此役关乎司马家族的命运,绝不能假手于人。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司马师巧妙地布置战略,最终成功击败毋丘俭和文钦。尽管后来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给司马师带来极大惊吓,但在此之前,司马师已经集大权于一身,为篡魏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司马昭时代,所有篡魏的阻碍已经被司马师一一摆平。他的领导与决策为司马家族铺平了道路,使得后来的司马昭得以顺利接管大权,并最终完成篡魏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