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清朝官方史书却只写三个字掩饰,
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尤其当涉及到王朝自身的罔闻瑕疵时,史书往往会进行巧妙的掩饰和美化。但历史总是历史,不容掩盖。
回溯至清朝的那段风雨飘摇的时期,每提及英法联军与清军在八里桥之战的惨败,人们心中都不免涌起一股沉痛之情。在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更是让人痛心疾首。清朝官方在史书中对这段历史却选择了掩盖和模糊处理。他们轻描淡写地描述这场战争,试图抹去其中的屈辱痕迹。
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时,清军将领在八里桥之战中败得一塌糊涂。消息传到圆明园后,咸丰皇帝如同惊弓之鸟,以为名逃离京城。恭亲王奕訢受命留守北京,然而当英法联军绕过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时,清军几乎没有做出像样的抵抗。奕訢仓皇逃往卢沟桥附近的长辛店。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遇到的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接下来的日子里,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长达十多天的劫掠。最终,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历史,但在清朝的官方史书中,却如被刻意掩盖一般,几乎看不到任何屈辱的痕迹。
深入研究清朝的《实录》,我们发现清朝官方对于八里桥之战的惨败轻描淡写,甚至在某些记载中完全消失。咸丰皇帝在上谕中的措辞也极为含蓄,对于英法联军的进攻和圆明园的劫难只是简单提及。至于英法联军圆明园的记载更是语焉不详。而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清文宗实录》仅以“淀园火”三个字简单记载,背后的耻辱和屈辱令人心痛。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着无尽的耻辱和痛苦,而清朝官方却试图竭力掩饰这段历史。这种掩饰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人痛心疾首。因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民族的教训和希望。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我们需要正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