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临死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不把兵权交给诸葛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深入解读《演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对于许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来说,刘备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一直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在大家的印象中,李严似乎是个无名小卒,没有资格担当如此重任。深入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刘备的决策并非无的放矢。
刘备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与曹魏、孙吴的交往让他对这两种政权的治理结构了如指掌。曹操作为汉献帝的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也隐藏着许多隐患。孙权则不同,他将治权交给诸葛亮这样的谋臣,而将将军权交给将领执掌。刘备对此深有体会,所以在自己托孤之际,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
他让李严与诸葛亮分别掌管军政大权,意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的风险。李严驻守京城之外的永安,统管内外军事,而且被赋予“假节”的权力。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出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明智判断。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直如鱼得水。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有意用庞统取代诸葛亮,甚至在进入益州后,法正取代了诸葛亮在蜀中的地位。这些变化都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并非无条件的。尽管最后不得不依靠诸葛亮,但刘备始终保持着对他的敲打和敲打后的不信任。不让诸葛亮掌管兵权也就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从蜀汉内部看,李严之所以被选中掌管兵权,更显得合情合理。李严在益州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无论是与荆州人士还是土著人士都有着良好的交往。李严确实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对抗马秦、高胜等人的叛乱中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蜀汉内部,确实没有比李严更合适的人选来担任这一重任了。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和权衡。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明智判断的结果,更是基于对蜀汉内部情况的全面了解和深思熟虑的决策。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时,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疑问和猜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