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地宫被盗过吗?为什么发现了地宫墓道又没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之上,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见证了“夫妻皇帝”的传奇。
梁山呈圆锥形,由石灰岩构成,分为三峰,北峰最高。远远望去,三峰布局如三角形之顶,犹如天造地设一般,乾陵就坐落在这北峰之巅。北峰前方,东、西两峰对峙,中间形成司马道,风水绝佳。这两峰因形似乳峰而得名。
站在梁山顶俯瞰,视野开阔。朱雀门外,静卧着两块著名的墓碑。其一为武则天亲自主持、却无字可书的无字碑,另一则是武则天亲撰、其子书写的述圣纪碑,用以歌颂唐高宗的功绩。这两座墓碑都体量巨大,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再观朱雀门外那61尊蕃臣像,虽被斩首,却仍显威严。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地震所致。而门前的那对雄狮,更是引人驻足。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武则天的时代,是男女平等的象征还是女权的彰显?
乾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唐高宗乾陵”的碑石却是清年间所立。越过此碑,便进入了墓的主体部分。这里采用的是唐太宗开创的“因山为陵”的葬制,即在山体上挖洞下葬,整个山体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封土。无论是土坡还是石头,都被踩得光滑如镜。连山上的树木都被摸得溜光,幸存的只是生命力顽强的柏树。
山顶名为仙观,除了石头外一无所有,但可在此高处揽景。许多游客可能并不选择攀登,因此山顶并不拥挤。在乾陵周边,还有太子、公主、近臣的十七座陪葬墓,共同构成了唐代的墓葬群。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墓是一座山”的皇陵,除了乾陵以外均被盗掘过。幸运的是,乾陵幸免于难。无论是黄巢的40万大军、后梁的温韬、还是国民军阀孙连仲,都未能找到地宫入口。直到1958年,几个农民无意中炸出了墓道口,才揭开了乾陵的神秘面纱。当代大才子郭沫若曾三次上书国家要求发掘,希望能找到《兰亭序》的真迹。然而限于文物保护技术的不成熟,最终决定不发掘。墓道口的位置至今未被标记,只有当地村民和一些野导知道。山上设有监控设备以防盗墓和火灾等不法行为发生。至于乾陵的名字寓意何在?是留给历史爱好者的一个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