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张鲁占据汉中,为什么很快就被曹操灭
天下纷争,英雄逐鹿,乱世之中,百姓思安。在这乱世之中,汉中犹如一片净土,或许能给予人们一个安身之所。
凭借着先祖以“五斗米教”创立的基业,张鲁在汉中扎下了根。与中原频繁爆发的战乱不同,汉中一直保持着较为安稳的状态。此地位于西南之要冲,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实为联通关中与成都的枢纽。
自东汉汉灵帝时期始,众多百姓、官绅士大夫为躲避中原战乱,纷纷迁徙至西南。汉中因其安稳与战略地位,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仅由关西逃往汉中的百姓便达数万人,在鼎盛时期,汉中的户口数量更是超过十万。人口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实力的强弱,因为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赋税和兵源。
张鲁在汉中经营近三十年,深得汉中民心,其根基不可谓不深厚。在与曹操的交战中,他选择了投降,多年经营的势力也随之消亡。
张鲁的灭亡,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曹操的大军西征只是促成其灭亡的外部因素。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汉中的地理位置以及张鲁的决策都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发生。
汉中虽为西南的战略要地,但其亦存在明显的弱点,即易受周围势力的侵夺。只要有人欲占领西南,必先夺汉中。要夺取汉中,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张鲁能在天下纷争之时守住汉中,主要是因其对手不够强大。
曹操带着大军西征时,张鲁并未有信心交战。尽管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输得惨重,但在统兵方面的才华不能被一场败仗所抹杀。而且,赤壁之后,曹操通过多场战争的胜利重新树立了威望。
曹操在攻打张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军队内部推行的屯田政策已见成效,解决了军粮问题,无疑提高了军队的实战能力。
除了曹操的强大力量和对张鲁造成的心理震慑外,张鲁自身的不足和缺乏抵抗的决心也是关键所在。当听闻曹操大军西征汉中时,张鲁未战先降。即便在部下的劝谏下勉强抵抗,终因败局而无奈放弃。
相较之下,刘备在面对曹操大军的攻伐时,为了守住汉中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始终不愿后退。他几乎倾尽所有家底,动员所有力量对抗曹操,甚至出现了男人在前线打仗、女人在后方运送物资的场面。最终逼退曹操并成功守住汉中,更因此荣升汉中王。
我们也不能忽视张鲁做法的价值。他虽未成就自己的雄图霸业,但对于汉中百姓而言,他的选择或许是更好的。在乱世之中给予他们安宁与稳定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