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人坐凳子为何被称作伤风败俗
今日我们习以为常的坐在凳子和椅子上,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一种惊人的变革。在古时,妇女坐在凳子和椅子上往往被视为不合礼仪,甚至伤风败俗。大诗人的《老学庵笔记》里也有这样的记载:“士大夫家的妇女坐椅子、杌子,则会被人讥笑其无法度。”更不用说在宋朝之前了,那时的凳子和椅子对男女来说都是罕见的。这也导致许多古代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戏曲乃至小说常常出现“硬伤”“穿帮”。
人类的起源,无论国籍,都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在古代,人们刚开始只是习惯席地而坐。直到后来,中国人才逐渐坐到床上。但起初,人们虽然坐在床上,却依然保持着席地而坐的姿势,“凡坐必屈脚”。至今,日本和韩国仍保留着这种习惯。
到了南朝末期,祖先们开始有了垂脚坐在床沿的姿势。当时尊贵的人独自坐在一张床上,而宾客臣属则连床而坐。这种坐床习俗是由西域的胡人传入的。在魏晋至隋唐时期,胡床使用甚广。有钱有势的人家不仅在家中必备,出行时也会由侍从扛着以便随时休息。这种胡床轻巧便捷,已经具备了今天凳子的形态和功能。虽然那时还没有“凳”的称谓,人们仍称之为“胡床”,这就是中国凳子的雏形。
唐宋以后,凳子的使用逐渐普及,名称也被广泛接受,并从床榻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古代的凳子形式多样,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后来还出现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海棠形等样式。还有一种圆凳,上下为平面,两端小,中间大,根据季节不同可以更换不同的软垫和刺绣精美的座套,名为“绣墩”。
在古代,“凳”字最初并不是指坐具,而是指蹬具。它通常与床榻、椅子配合使用,除了蹬床或椅子以外,还有搭脚的作用。由于椅子的坐面较高,人坐在椅子上脚会悬空。但如果放上脚凳,把脚放在上面,就会坐得更舒适。后来,无靠背的坐具也被统称为凳子。
随着凳子的广泛使用,人们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坐在凳子上垂足而座,不仅身体更舒适,行动也更方便。这也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但幸运的是,今天女子坐在凳子上不再被视为伤风败俗。这让我们得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