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和蔺相如在长平之战后下场如何?
公元前260年,秦赵争夺上党,双方互不相让,使者往返交涉数十次亦无法改变双方决心。那么,赵国大将廉颇和秦国之间的较量结果如何呢?
大战一触即发,廉颇作为大将军,自然肩负重任。而秦国方面也对廉颇颇为忌惮,不愿正面交锋,于是心生一计。他们故意放出谣言,声称秦国已经掌握了廉颇的弱点,并声称真正令他们畏惧的是赵国的将领赵恬。
赵王听闻赵恬的父亲曾大破秦军,于是心生换将之意。尽管廉颇多次请求,但赵王最终还是将其撤下,换上了新将赵恬。赵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部署策略,采取正面进攻。白起与赵恬的对攻中,赵国因粮草被断,军心涣散,装备不足,最终惨败于长平之战。这场战役导致赵国损失了整整四十五万大军,国力锐减。
宰相蔺相如听闻此消息后愤然吐血。他曾劝诫赵王不要贸然启用赵恬,但未被采纳。如今赵国惨败,蔺相如心痛不已,竟至气死。廉颇得知蔺相如的死讯后悲痛不已,对赵王的不信任感到愤慨不平。他开始过上麻木的生活,直到新一任赵王上位后,他的兵权被全部收回。
廉颇愤怒离去,前往他国。尽管他在魏国并未受到重用,但他心系故国,尤其是想到蔺相如生前的愿望是将赵国发展鼎盛,他便意图回国。赵王受奸人挑唆认为廉颇已老无用,拒绝了他的请求。廉颇最终选择前往楚国,尽管他在那里得到了重用和尊重,但他始终思念故国。他在楚国郁郁而终,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失去蔺相如和廉颇两名大将后的赵国国力日渐衰弱。在廉颇死后的数年里,赵国被灭国,成为了历史的一页。他们的故事被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熟知。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梦想之上——为赵国的发展而努力。他们的才华并未得到明君的赏识,带着遗憾离世,令人惋惜。但他们的故事却永远被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熟知和歌颂。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有才能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发光发热。哪怕一时不得志他们的才华和事迹也会流传下来为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