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与来历之谜
中国是一个对文字充满崇拜的国度。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与崇拜。相对于这些远古的传说,甲骨文的发现更像是一个近世的传奇,在人们之间口耳相传。2014年,我们迎来了甲骨文发现115周年,而山东烟台的王懿荣纪念馆新馆的落成仪式,再次将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推到了台前。在如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重温甲骨文的发现之旅,使我们重新燃起对古老汉字的敬畏与崇敬。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1899年秋,还差几个月就进入新世纪了。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突然间苏醒,送给新世纪一个巨大的惊喜。这一天,一位范姓的估客带着一些龟甲远道而来。按照约定,他找到了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
年过半百的王懿荣已经执掌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多年,他是一位名满朝野的饱学之士,对金石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清史稿》中特别记载了他的学术成就:“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在当时的收藏界,王懿荣的见解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被誉为“得公一言,引为定论”。
由于龟甲上的刻痕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相通之处,深谙金石文字的王懿荣立刻认出了这些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种文字。他的心中充满了狂喜,开始重金收购这些龟甲。
人们后来将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统称为甲骨文。甲骨文的字形错落有致、和谐统一,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郭沫若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技巧水平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练习,因此甲骨文中有不少是练字骨,刻写者用干支文字在上面练习,留下了丰富的干支表。
当甲骨文在20世纪初被发现时,学术界为之震动。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对甲骨文的真实性表示强烈质疑,而梁启超则称这一发现让中国考古学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革命。甲骨文的发现所带来的效应震惊了世界,使得华北平原上的小屯村一举成名。当时,许多见识广的文人墨客都以谈论甲骨文为时尚,外国人也纷纷搜求甲骨文。后来,有字的甲骨甚至流散到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博物馆都以收藏中国的甲骨文为荣。郭沫若有诗云:殷墟文化始中原,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小邑也能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