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轶事:曾为陈独秀去北大任教造假学历
在岁月的长河中,陈独秀与蔡元培这两位思想巨人的交汇,仿佛是一场历史性的邂逅。早在蔡元培参与暗杀团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年轻的陈独秀有所耳闻。当时,陈独秀正独自支撑《安徽俗话报》,尽管蔡元培对陈独秀的近期活动了解不多,但他对陈独秀的名字并不陌生。
当蔡元培在国外时,未曾涉猎《新青年》杂志,但听闻人们的极力推荐后,他找来杂志翻阅,与陈独秀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决定邀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而此时陈独秀正身处北京。
那时的陈独秀,为了亚东图书馆与群益书局的合并而奔波。合并后的书局规模庞大,足以与其他大出版商一争长短。这也为《新青年》杂志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陈独秀与汪孟邹一同来到北京,为书局的招股而忙碌。
当北大校长任命发表时,蔡元培冒着严寒亲自拜访了陈独秀。这一情景让汪孟邹想起了“三顾茅庐”。陈独秀虽然对教育并无太多兴趣,但在蔡元培的多次拜访和诚恳邀请下,他开始考虑接受这个职位。他对教育的看法与蔡元培不谋而合,都深知当时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
陈独秀曾公开宣示他的四大教育方针,这些理念与蔡元培所倡导的“五育并举”相呼应。蔡元培爱惜人才,既然已经找到了志同道合的陈独秀,便不再放过这个机会。尽管陈独秀没有学位,也没有大学教学的经验,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赢得了学生们的欢迎。
为了确保陈独秀能够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不惜为他伪造履历。尽管这一行为在现代社会可能被视为违背正义原则,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蔡元培为了引进有识之士,不惜打破常规。他的办公室里不仅有文房四宝,还有,可见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改革者。
当陈独秀被任命为北大文科学长的消息传出时,全校震动。青年学生们热烈欢迎这位新上任的学长,而一些遗老遗少则对此表示不满和质疑。面对质疑,蔡元培亲自出面为陈独秀辩护,提到陈独秀的学术成就和专长。陈独秀的著作如《说文引申义考》等,赢得了学术界的认可,也堵住了质疑者的嘴巴。尽管陈独秀对教书兴趣不大,但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赢得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尊敬。他们在北大这个曾经的污水潭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这个时代的交汇点见证了两位思想巨人的历史性的相遇和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