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有多恨景泰帝?背后什么原因?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漠北草原上的瓦剌部太师率军南下,逼近北方重镇大同,边关告急,京城危在旦夕。在这危急时刻,年轻的明英宗渴望效仿先祖,成就一番武功。在大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仓促应战,最终明军在战场上被瓦剌击溃,明英宗本人也被擒。
这一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为了应对危机,兵部侍郎推举明英宗的异母弟郕王为皇帝,并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这位新皇朱祁钰,即后来的景泰帝,在次年改年号为景泰,展现了他坚定的决心和治理国家的才能。
景泰帝在位期间,力排众议,任用正直之士如于谦,励精图治,成功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他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使得明朝社会逐渐由乱而治,开启了中兴的局面。无疑,景泰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也先在囚禁明英宗一年后,觉得无法从中获取更多利益,于是将英宗送回明朝。英宗归国后自知地位稳固,选择退守南宫养老。景泰三年,景泰帝废掉原太子朱见深的地位,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五岁的皇太子朱见济早逝,给景泰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之后的几年里,景泰帝虽然勤奋治国,但不再生育。终于,在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倒。此时明朝政局动荡,一些权臣如石亨、徐有贞等趁机发动“夺门之变”,迎立被囚禁的明英宗复位。
明英宗复辟后,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并软禁西内永安宫。一个月后,景泰帝去世,《明史》仅以“薨”字记载,背后隐藏着多重令人感叹的悲情意味。景泰帝虽为帝王八年,但去世时却未享有皇帝应有的礼遇。他的死因成谜,《明史》及后世记载均语焉不详。甚至有说法称景泰帝被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明英宗对景泰帝的憎恨之深从赐给的谥号“戾”便可看出。他不仅废除了景泰帝生前所建寿陵,还以亲王之礼将景泰帝葬于西山,不承认其皇帝身份。就连景泰帝在位时加封家人的封号也被废除,更甚者,宠冠后宫的还被逼迫为死去的景泰帝殉葬。景泰帝的重臣于谦也被明英宗以谋逆罪斩首抄家。
原本有望中兴的明朝景泰一朝,就这样在充满悲壮色彩的氛围中黯然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