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刘璋作战的时候,魏吴为何不趁机消灭蜀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张松建议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以对抗汉中张鲁。刘璋遂派领兵四千人迎接刘备,并随行的将领有、、卓膺等人。不久之后,张松因故被刘璋处死,双方关系紧张。刘璋下令不再向刘备传达文书。刘备得知后,立即采取行动,责备白水督杨怀、高沛对客人的无礼,将他们斩首示众。接着,刘备率军队进驻关键地带,成功吞并了杨怀和高沛的部队,继续进军占领涪城。
这场事件标志着刘备和刘璋之间爆发的益州之战的开始。这场战争持续了大约三年时间,最终在公元214年结束。在漫长的战争中,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却并未对这场争夺进行干涉。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曹操来说,此时正值赤壁之战失利后,他需要应对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曹操派遣钟繇讨伐汉中张鲁的还需要应对马超和韩遂等人的袭扰。这些势力并未因曹操的军事行动而完全归顺,反而继续对他构成威胁。曹操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来干涉刘备的战事。
孙权方面也因为内外压力而未能干涉刘备的行动。孙权曾与刘备建立紧密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压力。在周瑜去世后,孙权的战略重心可能更倾向于保护江东地区的安全稳定。孙权还需要面对与曹操之间的战争压力,无暇顾及刘备的行动。江东内部的主和派势力占据上风,与刘备结盟以共同对抗曹操成为更优先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孙权选择了默认刘备的行动。当孙权成功扩张疆域时,他可能认为攻打益州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乐见刘备夺取益州的行为能够牵制曹操的力量发展从而为江东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来巩固自身的地位并积累更多的力量为将来与曹魏的较量做准备。因此无论是出于战略考量还是现实压力的因素孙权并没有选择干涉刘备的行动而是选择了观望的态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最后当刘备成功夺取益州后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而这也标志着曹操和孙权无法干涉刘备攻取益州的一个重要结果出现这也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