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时期中国人口上升速度很快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在已经有十三亿人口,位居世界首位。早在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的时代,中国的人口就已经有上千万。由于历史的更迭和战乱的频发,人口数量有所减少。直到清军入关后,年间的人口才勉强超过六千万。但到了年间,中国的人口总数竟然激增到四亿三千多万。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惊人的增长呢?答案离不开三种神奇的农作物:玉米、红薯和马铃薯。
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是为了展示天朝的雄威和促进经济发展,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明朝时期,航海事业达到了巅峰,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广为人知。正是这个时期的航海交流,使得美洲的高产作物如玉米、红薯和马铃薯传入了中原。
这些作物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产量也不低。虽然它们在明朝时期就传入了中国,但在清朝时期才真正得到广泛推广。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这些作物,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红薯是一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作物,耐旱且几乎全年可种植。它口感良好,长期存放也不怕虫害,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食物。《农政全书》中甚至提到,红薯是农民必须种植的农作物,是粮食作物的首选,也是救灾治荒的重要粮食。
玉米也是一种高产作物,一亩地能产上千斤的玉米。它的种植简单,对土地要求不高,无论在平地还是丘陵都能种植。玉米的用途广泛,可以做成玉米馍,熬成玉米粥,甚至爆成爆米花作为辅食。从美洲传入中国后,玉米深受百姓喜爱。
马铃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豆,产量高、易种植,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成熟的马铃薯个头大,煮熟后非常充饥。人们外出时,常常会蒸熟一些马铃薯作为路上的食物。
除了这些农作物的广泛种植外,清朝中期的政治清明和稳定的局面也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朝廷实施了摊丁入亩制度,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官府为了争夺赏银,鼓励百姓多生孩子。这导致人口数量直线上升。
玉米、红薯和马铃薯的广泛种植解决了人民的口粮问题,促进了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富足。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的人口数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