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将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000个 A级以上景区村10000个
中新社报道,杭州,12月31日,作者周禹龙。四年前,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农民郑建富还在经营生猪养殖场。如今,他却摇身一变,开起了农家乐。这一切的变化,源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这风,让浙江的山更绿、水更清,游客络绎不绝。郑建富笑着说,与养猪相比,农家乐的收入更加稳定,他每年的营业额高达四十余万元人民币。
浙江像郑建富这样的农民有很多,他们转型成为“店掌柜”“土导游”,凭借家门口的美景,收获了满满的收入。这一切,始于2003年浙江省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同年7月,浙江提出的“八八战略”中,明确要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省和“绿色浙江”。自此,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最初的一村一景,到现在的全省一片美;从暂时美到持久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至今,该省已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12个、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1万多个。农家乐休闲旅游也蓬勃发展,仅2017年前三季度就接待游客2.62亿人次,营业总收入高达275.5亿元人民币。
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2年位居中国首位。这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富裕,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充实。像嘉兴的缪惠新,这位58岁的农民放下锄头,开起了农民画工作室。他的农民画在国外颇受欢迎,每幅画可卖300至600美元。而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的郑义门,以其900年的家风传承,被誉为中国乡村治理的典范。
浙江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业余文体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2017年8月,浙江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477家,业余文体队伍3万多支,活跃着6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这些不仅是农村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浙江计划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1000个、A级以上景区村1万个以上、农村文化礼堂1万个以上。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35000元。浙江正在让美丽乡村真正成为梦中的“桃花源”,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农民鼓了腰包,还让他们挺直了腰板。这里的农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原标题:浙江农民转型当“店掌柜”,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