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为何“临死上谏”反对唐太宗征讨高丽?
唐朝建国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的时期,这三个国家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隋炀帝曾三次征伐高句丽,但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因此导致了自身的衰败。唐朝建立后,与这三个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通过册封国王等方式维护了和平。随着高句丽的势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有了称霸半岛的野心。
公元643年,新罗的善德女王向唐朝求助,声称高句丽与百济联手进攻新罗。唐太宗立即派使者调停,要求高句丽和百济停止对新罗的进攻。高句丽无视唐太宗的命令,继续其侵略行为。唐太宗愤怒之下,决定教训高句丽。许多重要的大臣,如李绩、长孙无忌等都支持唐太宗的这一决定。
644年,唐太宗开始为战争做准备,派阎立德到洪州、饶州和江州筹建军船。冬天,唐太宗亲自带领大批官员和皇太子李治离开长安,向唐与高句丽的边境进发。在这场战争中,长孙无忌、李绩、李道宗随太宗出征,而房玄龄和李大亮则留守都城长安,处理军需和政务。
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认为隋炀帝未能完成的事业将由他来完成。战争的结果并不如唐太宗预期的那样顺利。在进攻安市城时,唐军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双方陷入僵持。随着冬天的临近,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后勤供给也开始出现问题。唐太宗不得不下令撤退,过程中许多士兵因陷入泥潭或冻饿而死。
其实,在唐太宗决定亲征的时候,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一决定。诸遂良和房玄龄都表达了反对的意见。当时的唐太宗信心满满,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
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对高句丽始终心怀不满。他继续筹备进攻事宜,并多次派军队进攻高句丽。在这个过程中,房玄龄始终反对这场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劳民伤财,对国不利。房玄龄在病重之际,仍然上谏反对征讨高丽,他在谏表中劝诫唐太宗遵循止足之道,停止征讨,以保万世基业。
唐太宗被房玄龄的忠诚所感动,对他的谏表深表赞同。在房玄龄去世后,唐太宗对他的两个儿子予以提拔,并赐谥号文昭,让他陪葬昭陵。不久之后,唐太宗在病重之际也接受了房玄龄的建议,停止了进攻高句丽的计划。
房玄龄之所以“临死上谏”反对唐太宗征讨高丽,是因为他深知这场战争的劳民伤财和对国家的不利影响。他以忠诚和公仆的心态,劝诫唐太宗遵循止足之道,保护国家的长远利益。他的忠诚和智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