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一个县到底有多少官员 县令主要负责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将带大家深入了解县官制度,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为中国的行政区域,县制源远流长,自秦朝至清朝历经两千余年,县的官员体系也经历了多次演变。本文将主要围绕清朝的县官制度展开,带大家一探究竟。
在清朝,只有九品以上的官职才算真正的官员,而九品以下则被称为吏。一县之中,最高行政长官为知县,品级为正七品。他们掌管着全县的所有行政事务,包括断案、征税、监考县试、监督考核治下官员以及发布朝廷政令等。可以说,在这个县里发生的任何事情,知县都有权管理。
除了知县之外,还有县视学一职,也是正七品。他们主要负责办理和发展县内的教育事业,定期巡察各乡村市镇的学堂,发现问题可上报知县处理或直接要求整改。
接下来是正八品的教谕,负责一县的文庙祭祀以及本县生员的教育和一切有关教育的事务,并管理“县儒学”机构。还有县丞一职,同样是正八品。他们是知县的副手,平时协助知县处理日常事务。若知县外出公干或未到位时,县丞将暂时署理县令之职。
再往下的官职是从八品的训导,他们是教谕的副手,负责教导本县的生员。接下来是正九品的主簿和庄头。主簿主要负责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而庄头则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负责一村的普通事务,并协助知县管理本村的治安。
还有从九品的吏目和巡检。吏目负责协助知县处理刑狱事务,管理文书;巡检则主要负责训练甲兵、巡逻州邑等事务,在清朝凡镇市、关隘要害处都设有巡检,归县令管辖。
而在这些官职之下,还有一些不入流的吏,如典吏、训科、驿丞等。他们分别负责一县的缉捕、治安、训术、医学、驿站以及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和买卖田宅税契等事务。这些吏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县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县令正是依靠这些官员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辖区。至于如何管理数十万的百姓,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县令只需负责整个县的大方向和重要决策,其他事务都有专门的官员来负责。例如教育归教谕负责、治安归典吏负责、巡检负责全县各镇的巡逻、税课局大使负责收税等。可以说从村到县都有专门的官员来负责某项事务,完全不用担心管理不过来。这些所列举的只是官吏,他们下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衙役和临时工,足以应对日常行政需求。总之这个县官体系相当完善高效了。